对生存规律的哲学思索

时间:2022-05-06 07:00:00

导语:对生存规律的哲学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生存规律的哲学思索

生存是生命在现实中的体现,它既是生命功能的发挥,也是生命过程的客观实现。尽管人类生存的具体方式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并且随着时间、地点、环境和社会形态及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但是无论如何,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和把握这种基本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生存和不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劳动决定律

一般认为劳动是人类在自身意识和一定认识能力条件下为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与精神必须品而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因此,劳动不是一般的活动,不是日常中人们生活中的吃、穿、住等消费行为,也不是诸如为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而进行的锻炼、休闲、娱乐等活动,尽管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条件是保证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劳动本身,劳动的核心和本质是以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与精神必需品或生活资本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经济色彩,劳动成为了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

1.劳动是人得以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决定因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有效地解释了生物的进化过程,在生存竞争的残酷环境下,适者生存成为推进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它揭示了生物只有在不断淘汰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和不断将有利于自身的变异保存和遗传下去,生物群体和个体才能够在环境中不断生存与发展。这一规律表明生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只有在竞争中成为最后的胜者,才能最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进化理论却无法解释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为什么人没有虎、豹锋利的爪,没有骏马的四蹄,没有鹰犀利的眼睛、没有象硕大的身躯,却最终成为了竞争的胜利者?总之一句话,根据生物进化的原则,人的生物器官及其功能的发挥与其它动物相比,在自然竞争中处于劣势,按理说不会成为自然竞争中的胜利者,但事实表明,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人又确实成为了真正的“万物之灵”和整个世界的统治者。显而易见,达尔文进化论是无法解释人是如何产生的。对此恩格斯说:“甚至达尔文学派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因为他们在唯心主义的影响下,没有认识到劳动在中间所起的作用。”

其实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这个特殊的社会系统在为获取基本的物质与精神必需品的“劳动”过程中,相对于其它物种具备了更为合理的结构,从而具备了强大的系统功能,在以获取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生活必须品的过程中,这种优于其它物种的社会功能发挥的结果,使得猿最终变成了人,以至于恩格斯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这也充分表明,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社会和个人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之所以产生并发展至今,本质不在于生物进化事实的存在,而在于人的社会性劳动。是劳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

2.劳动是决定人类生存的基础。劳动不仅是人得以产生的关键,而且人产生出来之后,其生存以及生存状况的改变也有赖于劳动。纵观人类发展整个历史过程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与发展的最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只有首先满足了最基本的吃穿住等物质需求后,才能进行其它的非物质生产活动。而劳动的本质,第一性的就是获取这些物质以满足个人和由个人有机组成的社会需要。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不得不协调自身内部的矛盾,并以社会系统的形式,有序推动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实现人与自然在相互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保持和谐的稳定状态。那么,在人不断实现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生活物质过程中,是什么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的呢?是劳动,劳动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桥梁,使得人与自然得以相互过渡,进而使社会与自然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成为现实。显然,作为联系人类与自然中介的劳动的状况如何,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稳定与和谐状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而生产力最基本的三个要素,都落脚于劳动,无论是劳动者、劳动工具还是劳动对象,实质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对劳动进行具体分析的体现。事实说明,处于特定生产关系中的人的素质、技能和其使用的工具的状况是决定劳动效益和水平的主导因素,并且随着这种状况的不断进步,人的生存状况也将不断改善。

诚然,在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断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也需要不断协调社会自身的矛盾,需要不断解决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矛盾,并以此来实现生存的改善。因此,人类除了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以满足需求的劳动形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其它诸如管理、科学探索、文化艺术创作等类非物质性的劳动,这些劳动同样创造了使用价值,并使从事非物质性生产的劳动者因之而获得自身的生活资料,其中这类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使用的工具等,同样也决定着劳动效益和水平的高低,它成为人类和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类劳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将与物质性的劳动一起,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状况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分工的多样性。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社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分工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劳动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尤其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期以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劳动方式逐步被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方式所取代,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而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社会系统结构日趋精细的结果,促使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越来越有效,它明显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这种社会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又反过来不断促进社会内部劳动分工的完善,使得劳动分工的多样性被突出出来,而且社会化程度越高,劳动分工的多样性就越明显,不同分工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协调和处理好劳动分工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的任务就更加重要。

为什么会形成不同劳动分工呢?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内部的矛盾,以及人类自身精神需求的矛盾。正是这些基本矛盾的运动,客观上导致了劳动的分工和分工的不断深化。一方面,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新陈代谢的物质个体,需要从自然界不断获取物质、能量、信息,才能有效的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获取这些人类自身所需的物质产品的效能,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有了诸如社会性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以及为这些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商品销售等类劳动的分工;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类精神的需求,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了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有了以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哲学探索、历史研究等精神生产的劳动分工;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和促进各类劳动在分工的前提下协调有序地产生功效,以最终实现和提高社会系统的总功能,还需要有诸如管理、国防、医疗、教育等专门对各种分工进行协调、规范和服务的劳动以及这类劳动的分工。不同形式的劳动分工及其协作的有效程度,体现着社会系统功能效果的好坏,制约着社会整体和个人的生存状况。

诚然,随着社会化生产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分工还会进一步细致,但总体来说,这种分工主要体现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这两类劳动承担了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主要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类劳动分工的界限正在不断淡化,物质生产不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而是越来越多地渗透了精神生产的因素和成果,而精神生产同样也越来越明显地应用了物质生产的成果,其中,科学技术往往渗透于任何一种劳动形式之中,成为决定劳动效果的关键定因素。

4.劳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劳动是不断发展中的劳动。劳动既是决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实践活动,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劳动又是发展中的劳动,人们认识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劳动就必须达到与其相符合的程度。就劳动本身而言,所体现的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以及协调劳动分工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方法、手段和技巧,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成熟起来,并深深打上了人类对客观规律认识烙印的劳动。一方面,纵观人类劳动发展的历史,人类早期的劳动,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充满了经验色彩,劳动效益十分低下;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劳动水平及其效果有了迅速增长,以致今日人类可以上天入地,遨游太空,使得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今天劳动的效果使人类生存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从横的方面来看,同一时代,在相同的劳动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同,往往劳动的效果不同,一个熟练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一个经验不足的低素质劳动者相比,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要高,并且在决定劳动者素质多方面的因素中,劳动者的劳动态度、科学技术水平、经验的多寡、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等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总体上决定着劳动的具体效益。显然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也更容易获得与其劳动付出相当的高额劳动报酬。因此,劳动者必须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劳动水平,使其在不断增加对社会贡献的同时,也使劳动者自身的生存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劳动异化律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就不复存在。但是自从劳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以后,随着劳动剩余产品和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形式的出现,劳动并没有使人自身得到完善,而是相反,这种劳动使得人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人的生存陷入了不和谐的“泥潭”,劳动被异化了。

1.劳动剩余产品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劳动是维持生存的活动与手段,随着劳动剩余产品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劳动开始背离自身的发展轨道,使本来可以让人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由的劳动逐步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变成为一种畸形的手段,成为促使人类产生分化,加速阶级产生和对立的润滑剂,劳动被“异化”了。劳动异化的结果,促使人的生存不断背离人的本性,扭曲了人的生存面貌。一方面,掌握了生产资料和统治权的阶级,为了获得少数人的利益和最大的劳动剩余价值,以一种掠夺式的劳动方式近似疯狂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从而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劳动行为,最终也使得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至今所遍及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生存环境恶化等等现实状况,活生生地向人们“述说”着这种劳动异化带来的恶果。另一方面,剥削阶级或剥削者为了追求生产劳动带来的利润,往往违背人的本性,以不人道的方式、甚至是残酷方式强迫劳动者进行劳动,出现了剥削童工、超时劳动、恶化劳动环境、取消劳动保障等非人道的情况。为什么这种与人性相悖的现象会产生?是剥削者先天就要违背人的本性来如此对待劳动吗?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深刻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生产劳动的性质在追求“物”的利益的同时,抛弃了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私有制的生产性质使得剥削者在劳动中失去了自身的人性,劳动异化的结果使人的“恶”被充分显现出来。与此相反,被剥削者由于失去了生产资料,在私有制条件下,为了自身起码的生存,为了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被迫进行劳动,甚至是进行非人道的痛苦的劳动,劳动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地伤害,这种事与愿违的消极劳动,充分体现着劳动异化的性质,劳动在这里已不是劳动者获取自由的手段,而是成为压迫劳动者自我的异己力量,劳动异化的结果同样也使被剥削者的人性扭曲了。消除劳动异化,是人类解放和人性复归的根本途径。

2.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产生。当劳动刚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之时,人类认识水平、实践水平以及生产力水平都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淫威”,为了自身的生存,人类不得不以原始公社的集体方式劳动,来与大自然抗衡并以此获取最基本生活资料,这种平等的劳动关系,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这种尚未异化的劳动方式,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得以保持,人性得到了“原始”的复苏。但是,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劳动催生的却是私有制的产生,劳动剩余产品的不断富集最终使得少数人占有了进行社会劳动必备的生产资料,劳动关系这时不再是平等的关系了,而生存于这种生产关系中的不同的人群,也被迫分成了从属于这种关系中的不同阶级或阶层,这种劳动关系使得劳动不再是本质上为劳动者自身的劳动,而是成为一部分人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以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不可否认,这种不平等的私有制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都曾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它却是以人性的丧失为代价的。对于这一残酷的事实,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都曾经提出了力图回归人性的美好设想,也曾经提出了为实现“世界大同”而为之奋斗的呼吁,表达着消除劳动异化的强烈愿望。

3.消除劳动异化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是自然的人,人又是社会的人,人作为一种具有意识和理想的存在物,既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但是更为根本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由于物质需求是保证人类存在的最近基本需求,因此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这一目标,私有制催生的劳动方式在不断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这种极端功利的劳动目的也将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埋葬了,人成为了“物”的奴隶,劳动的异化使人变成了“非人”,人的本性已被现实的“实惠”抛弃了。纵观人类社会经历的不同社会历史形态,只要是处于私有制状态下,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无法克服劳动异化,并且只要劳动异化导致的人性的缺失存在着,人就不会得到全面发展,人也就最终无法回归自身的本性,这种生存状况也就不是真正的人的合理生存状态。即使是现今生存中的人,如果不能通过消除劳动异化以最终克服由此带来的人性的缺失,那么无论其物质生活多么富裕,也无论其生活多么贫困,都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状况。劳动只有真正成为了为全体人民而不是为了私利而进行的劳动,不再是私有制下的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公平,不公正,最终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并通过努力最终使人得到解放,使人的生存成为合理的生存。

(三)人性复归律

人具有与动物相区别的人性,人的生存就应该是人的本性得到全面发展的生存,是努力消除了劳动异化的生存,并且只有最终消灭了劳动异化,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终的复归,也只有这时,生存才是真实的人本质上的生存。诚然要彻底消灭劳动异化和实现人性的复归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这却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从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做起,才能积少成多,共同实现这一美好的理想。

1.实现人性的复归必须充分发展生产力,消灭劳动异化,变劳动为生存的被动需要为生存的主动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剩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是劳动异化导致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和人性的缺失。但是要使人从劳动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又只能依靠充分发展生产力。由于生产力体现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表达着人类获得自由的程度,也决定着处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决定着维持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生产关系状况。实际上在阶级社会里,尽管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人类获取的物质资料在不断丰富,但是这种丰富远远没有达到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程度,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和各个国家内不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没有达到可以消除劳动异化的高度,人们还没有可能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将劳动作为自己最大的生活乐趣和主动需要,劳动仍然被作为一种被动的谋生手段而使用,从而人性的复归就不能根本实现。因此,要彻底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充分发展生产力,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此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它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脚踏实地工作和劳动,通过一代一代的努力,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使得物质财富涌流,使劳动不再是一种被动谋生的手段,而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事实告诉人们,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劳动异化正在不断被消除,人们选择劳动职业的自由度已经大大提高,生活条件正在明显改善,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人性随着劳动异化程度的减弱而正在逐步复归。因此每一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在劳动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推进劳动,以最终在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中消灭私有制,实现人性的复归,使生存成为真正人的生存。

2.实现人性的复归必须使人从自然界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一开始就是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人的新陈代谢以及人类社会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使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获取维持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和不断向自然界输送“代谢”的产物,进而实现了有序的存在,要使这种生存状态得到不断改善,就要求人和人类社会必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并且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程度的高低,将最终决定着人获取自由的程度。人类早期,由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水平极其低下,面对大自然的“淫威”,人类只能以诸如原始宗教等无可奈何的形式来安慰自己的心灵,以充满经验色彩的艰苦劳动来换取微薄的物质资料,人类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但是,随着人类认识和劳动实践的不断深化,自然界的规律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历程之后,人类终于不断从大自然的“压迫”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解放。如今人类已可以上天揽月,下海遨游,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被大自然盲目力量所压抑的人性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回归。但是,大自然的奥秘并没有被彻底揭示,人性的彻底复归仍需要随着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利用而获得新的进步,可以坚信在不断深化的认识和实际过程中,人的生存正在向着自由的生存迈进。

3.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人性复归的必备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关系,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劳动效率有了突出的进步,如果说人类早期劳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还处于自然界可以“容忍”范围内的话,那么今天人类劳动对自然界造成的后果已经达到了极限。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界掠夺性的生产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一切以人的眼前利益为转移的功利性劳动,“征服自然”的后果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二是对于客观规律认识的不全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具体规律的认识与应用,往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如施用化肥来获取粮食增产就是对具体规律的应用,然而,这种行为又往往导致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根本性的危害。因此,规律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的规律就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存在的规律,如果低层次规律的应用违背了高层次规律,则必须遵守低层次规律服从高层次规律的原则,不能与之相悖;三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做不到的事,然而自然生产力的增长却不会象人具有能动性那样几乎按几何级数的增长,犹如不能“拔苗助长”一样,粮食产量的增长是不会“”的,因此人类不顾自然生产力增长的现状主观发挥能动性的结果,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潜在因素。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性回归的重要前提,如果这种和谐关系不能实现,则人性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就不能实现,生存的意义就不能彻底实现。

(四)精神演化律

劳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之后,人便与动物相区别,具有了人所特有的意识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依赖于人的物质生存,但是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促进和反作用于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的精神具有自身产生和演化的规律,对人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人的生存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辩证统一。首先,物质生存是精神生存的前提。一方面,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就不会有人的真实存在,失去了正常的新陈代谢,精神的存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产物,生活于特定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无时不刻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特定时代条件下的实践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感情,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人之所以与动物相区别,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人不仅与动物一样具有新陈代谢的自然属性,而且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要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得不断提高,也正因为如此,人才有了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再者,人的精神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生强有力的反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明晰地展示了精神所发挥的力量,精神生存对物质生存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显然没有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人,没有精神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的物质与精神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体现了生存的现实存在。生存是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辩证统一。

2.精神生存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精神生存来源于物质生存,然而一旦精神生存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以其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影响和作用于物质生存,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和个人的生存态度与行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而这种产物之所以与动物不同,主要是从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体现出来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意识和文化的不同。今天我们之所以可以认识过去,主要是通过对过去的历史文献、观念意识、文化的认识而获得的,而蕴含于这些精神载体中的意识和文化的存在本身,就体现着人类精神存在具有的独立性。一方面,它表明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是离不开精神生活的,精神的生存状态,不仅表达着人与动物的区别,而且表达着人所具有的生存意志和人脱离动物的程度以及人性复归的程度。另一方面,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生存状态,明显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落后的意识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而先进的精神生存状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轻易建立起来,正如物质的武器只能由物质来摧毁一样,精神的武器也只能用精神来摧毁,先进的意识是在与落后意识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由于精神生存具有这种独立的性质,因此在人性复归的过程中,就有必要积极开展代表先进方向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意识和文化的精神生产,通过精神领域的艰苦劳动,形成有效的精神产品和积极的生存意志,使之反作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和人的其他生活领域,使人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推进人复归的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完善的进程。

3.精神生存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世界,人类生存的物质状态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由此而决定的人的精神生存也将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并且表现为从低级的精神生存状态向高级精神状态的不断迈进。人类发展史表明,在人类早期阶段,当时落后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精神生存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人得不到充分的自由,精神生存状态是十分畸形和压抑的;随着认识和生产力的进步,虽然精神生存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剩余产品导致的阶级社会的到来和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出现,却使得这种精神生存演化成了背离人性的非人道的客观生存状态;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使人的精神生存状态有了新的变化,合符人性的精神生活开始了,这种精神生存状态相较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开始看到了人性复归的曙光,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步得到相应的统一,物质性生产劳动和精神性生产劳动的合理性不断得到了体现。这一历史过程充分说明低级的精神生存状态正在向着高级的精神生存状态不断迈进。因此,人们应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只要坚持先进的意识和先进的精神生产劳动,它将与先进的生产力一起,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复归最终将成为现实,真实合理的人的生存状态必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