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真心关爱留守的孩子

时间:2022-05-06 03:55:00

导语:拿真心关爱留守的孩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拿真心关爱留守的孩子

内容摘要: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其子女却大多留在家乡,交于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朋友看管。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人担任多年的农村初中班主任,一直在探究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本文试从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校教育;健康成长

江山市地处浙江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劳务输出是本地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尤其在“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不能随身带着,只有留在家中。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共有521人,占在校学生数的46.8%。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直接监护,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发展。通过本人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软弱内向

留守学生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软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一的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异常。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学生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有部分留守学生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因此,如何帮助留守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留守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而“留守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欢乐无人分享,他们的忧愁无人分担。如果教师能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班里有一个叫杨青的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由于缺少爱,他性格倔强,成绩不好,上课不遵守纪律,不是讲话就是睡觉,周末常出没网吧,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较差,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同学不喜欢他。表面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动手能力强等。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我积极推荐他参加电脑绘画比赛(事先得知他在这方面很感兴趣),结果他获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时机常与他交流,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性格比以前开朗,成绩也提高了。

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留守学生”由于心理上的障碍使其行为表现不受其他同学的欢迎,常常被排斥于群体之外。如果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长此存在下去,势必使“留守学生”弱化自己对班集体活动的参与以及产生“多余人”的潜意识,致使冷漠苦闷与孤僻无援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指导留守学生多与家长交流

我班现有留守学生25人,每周有五天在校,周末回家,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家里也只有老人或帮带人与他相伴。由于缺少亲情关爱,产生出一些问题:如不安心住校,学习成绩不良,生活自由散漫……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以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父母能安心在外工作。学生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闻其哭泣声。抽泣声往往盖住了说话声,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要说什么事,弄得父母误以为孩子在校受了天大的委屈,自己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一开口就是向父母要什么要什么的,有的一开口就埋怨父母怎样怎样不好……怎样才能让学生与外地父母的通话成为愉快的交流,成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呢?先要了解学生打电话的需求,要进行分析、疏导,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与父母开心地交流。如我班里的张磊同学,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他,其祖父母又年老体弱,无能力监管。小小年纪学习不求上进,出入网吧、游戏机室,并且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交往,花钱大方,还向一些小同学要钱,不给就施加打骂。对父母心怀怨恨,从不主动打电话与父母交流,父母的电话也不接。对于这些情况,我非常着急,多次进行说服教育,及时进行家访,与父母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帮助张磊改掉缺点,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正,每周都向父母汇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学习上也有了进步,到学期结束时被评为进步显著学生。

4、开展“我爱我家”活动

为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留守学生心理环境的改变,让这些留守学生能在一个和谐、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依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为留守学生开展了“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学校是我家”的活动。结对老师主要对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辅导:如每天的洗刷习惯,按时作息习惯,就餐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老师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有什么困难找老师帮忙,有什么问题找老师解决,有什么心里话也可以找老师倾吐,一句话,在学校,你可以把老师当作父母来信任。

5、教留守学生学会发泄

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比如有什么烦心事你不想告诉别人的,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那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6、设立“小水晶”儿童信箱

就像“知心姐姐”一样,由专门的老师帮助解答一些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我班有一个小女孩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陪她一起生活,初为大人的她吓得不知所措,到了学校不敢走动也不敢抬头见人,躲着老师也躲着同学。后来我在“小水晶”信箱里发现了她的问题,及时找到她,帮助她排除心理困扰,重新融入集体。

总之,“留守学生”是学校成员中的一部分,师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成为祖国美丽而又灿烂的花朵!让他们的生活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2].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2003(6)

[3].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3)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