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生个体区别优化义务教育制度
时间:2022-05-06 11:30:00
导语:正视学生个体区别优化义务教育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学生在智商、情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差异,但在我们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中,从目前存在以久的种种社会现象来看,在某些观点和做法上没有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或是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加强、改进之处。笔者通过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以及给教育事业带来的种种危害,认为,对目前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适当改革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以此文,来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我们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个体差异义务教育制度分析危害措施
“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在教育界非常流行。著名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的条件或环境的,是融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单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的初衷相对而提出的一个对立的立场观点。好像在为我们工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找借口,推责任。可我们不能单从字面上片面地理解这句话,也不能因为这句话而放弃那些我们主观上认为不好教育或不可教育的学生,对其弃而不管,不履行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主观上就放弃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和努力。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尊重事实为原则,从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统筹分析、综合看待这句话。我认为,其真正的意思是说:单一的教育方式应对所有的学生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其实对我们目前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很有针对性,站在充分认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对我们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置疑,或是说,向现行教育制度的完备程度提出了挑战。
我国知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一次报告中说:“教育的问题应分两层:一是教育制度问题,二是教育理念问题。”教育制度作为一种独立于个人意志的非人格化的机制,从运作的角度诠释教育并维持着教育秩序。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话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现在,我们完全有必要也可能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随着认识上的这种提高,我国将更有成效地实施和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在短时期内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也已初见成效,但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各种原因,普及义务教育工作还有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阻碍着教育工作,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任何教育制度都会存在着不完整与欠缺,任何教育制度都会过时,教育制度绝不是一劳永逸地都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和教育发展,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因此,进一步完备现行加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我们教师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是推动教育这项立国之本、发展之基的事业,符合时代要求、持续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研究
作为一个完整的班集体,都会包括各种各样的学生,高智商的,低智商的,行为品德端正的,捣乱调皮不断的,这种个体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学校和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校要好名声,老师要好成绩,家长要好孩子。为了这些目的,学校在努力,教师在努力,家长在努力,学生在努力。然后,这所有的努力,可并不都是正面的,也并不都是有益的,所产生的效果也并不都是积极有效的。当然,我们应该追求“更好”,但首先必须防止“更坏”。因为教育制度、体制的任何改革变化,受影响最深、最直接的“当事人”莫过于学生。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事关重大,因此有关制度、体制的变化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举措一旦失当,哪怕只有“短短几年”,但对受影响的那一茬学生而言则很可能是“贻害终身”。我们不能脱离开教育工作的初衷,而片面地追求一些表面的、虚假的、没有意义的东西,我认为,应当坚持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正确面对、勇敢承认学生个性存在差异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具有明显的趋向性,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人脑的各个区域生来就存在发育上和生理上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有些人可以成为画家、音乐家,有些人可以成为作家、思想家、科学家,而有些人则会成为球场明星、歌坛巨星、棋坛高手,有些人则是一事无成,庸庸碌碌,更有甚者天生愚笨,虽不能归为呆傻一类,但却心智不开。二是必须正确理解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俗话说,真理再往前跨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错,但过了头就会变成谬误。按照哲学的观点,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学不学、学得好不好关键在学生,教师“一相情愿”是不行的。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教师教好所有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一个弱智儿童可能会在父母付出千万倍的心血之后变成一个“钢琴家”“指挥家”,但我们决不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面对几十名、上百名学生的普通教师,因为一个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班甚至几个班上百名学生,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教其一而放其余。三是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而言,并非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进入被人们喻之为“成功之门”的大学校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并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是满富学问、而对于其它技能和知识一无所知的人。社会需要科学家、理论家、学者,同样也需要工人、农民、商者,也需要有运动员、歌唱家、活动家,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人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需要。四是必修正确审视择校这个似错似对的问题。当我市刚一宣布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学生就近入学时,所有的家长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们都以为该松口气了,可是事实呢,都说更紧张了。因为每个学校都有一定比例的推荐生、优秀生可以进重点中学,这样一来,不仅学业一点不能放松,同老师和学校的关系也成了重要的关键因素,这比起靠自己的考分来择校则有着更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活动运作空间。于是,学校内减轻的负担,孩子们又到学校外重新补上。
二、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危害性
在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育制度应该说是不健全或是不完善的,甚至是有害的。表现在:
1、造成学习环境的混乱,影响了多数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因为个别生厌学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每天上学只是来混,应付差事,作作样子给家长看,给老师看。课上说话、睡觉、看闲书,课下打闹、嘻戏、总惹祸,更是把自习课当作娱乐休闲课,打扑克,听音乐。这不是杜撰,也不是夸大其词,这是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大多数普通学校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据调查,存在这种现象的占普通校的80%。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学校是娱乐场所,同学是玩伴,老师在也罢,不在也罢,好像都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他们的眼中,就好像是周围的空气,完全被忽视掉了。可以想象,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学生做作业,出错率肯定高;在一个时常出现意外状况的环境中,学生听老师讲课,接受率一定下降;在一个总是担心谁会出怪招的环境中,学生自习,效率高不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影响了教师积极性,限制了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充分发挥
当教师真的好苦,学校要调查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上级领导要评价教师的工作,所有人都会盯在教师所教的成绩上。总而言之,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不争事实面前,可对教师的要求却出奇的高,教师成了教育事业成败、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学生考砸了,要扣老师的工资;学生惹祸了,要老师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出事了,老师是第一责任人。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体制,怎能让教师们甘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更别提什么积极性了。各种各样所谓的校规、师德规定了这样那样的师德师范行为规范,什么不能批评学生,要好言相劝,什么不能大声和学生说话,要和声细语。种种限制条件,让基本的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更提不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
3、影响了班风和个别学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里不是想把个别学生比作老鼠屎,而是说的一个道理。一个班集体里,总有个别学生给班集体抹黑,今天和其他班的同学打起来了,明天因为升旗仪式上嘻嘻哈哈被德育主任“提审”,还时不时地把任课老师气得说不出话来。无论这个班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这算是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坏容易学好难。这两句话对于心理和生理都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尤其适用。正因为一个班里有一个,甚至几个不爱学习整天混的学生,每天过着自诩为是清闲的日子,还时常嘲笑同学们傻学不开壳。久而久之,让个别同学产生了思想上的波动,迷失了正确的方向,看一看,比一比,自己苦学,人家悠闲,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成为混族中的一员。
4、逼着校方和教师去造假
教育评价制度的缺陷造成了学校管理措施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偏误。当前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价取向上陷入了“价值制度化”的泥潭,评价制度已经完全置教育培养人格的目标而不顾:对学生而言,能否升入有名学校并获得较高学历是判断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学校领导出于对学校进行更好地管理,把教师的评价结果与奖励、惩处等物质利益直接挂起钩来;对学校的评价,受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亦往往被用具有显现性与可比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表彰学校业绩的唯一标准。上级要指标,兄弟学校间要较量,班与班之间要比较,没办法,弄虚,造假,夸大,隐藏,各种各样的伎俩全用在了教育这项神圣且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和兴衰荣辱的事业上。
我认为,应该正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一不争事实,围绕这个事实,制定教育制度,采取教育方式。
1、缓解压力,多路育人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从孔夫子开始就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以学生为本,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的一种态度。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确定不同的目标,只要你进来了,学习了,就保证你学到本事出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一是缓解学校的压力。限制择校,不要逼着校方为了所谓的声誉而去攀比那些没有意义的指标、数据。二是缓解教师的压力。合理考评,不能将学生的优劣转化为教师工资奖金的高低。三是缓解学生的压力。切实减负,让学生学到真知,做好真人,还教育以真面目。
2、舍短求长,造就天才
有些学生好动、多问、聪明、好奇,但不善于跟人交流,上课不安分,稍不如愿就和人打架,令人头痛。其实这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这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儿童行为疾病。但是这些孩子在某些能特别引起他们兴趣的学科上具有“天才”素质。据研究,著名科学家牛顿、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都曾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如果能对这些孩子理解、宽容,不用现有的纪律要求他,不强迫他们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按照其特性选课并为其提供特殊升学政策,真的可能培育出天才。一个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11岁孩子,对音乐有超乎寻常的感悟力,陌生的曲子听一遍就可在钢琴上演奏。家长特意要求学校只让他学习数学、英语、音乐三门课程,结果他就被美国某著名音乐学院录取,走上了成功之路。
3、因势利导,寓教于“动”
因为中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感知也常受外界因素干扰,尤其是那些后进生,让他们安静听课既煞费苦心,收效也甚微。所以必须要采取“调动全身学习”的教学方式,即通过耳、眼、嘴、手、脚共同参与活动,特别是有韵律的活动,将知识的概念传入大脑,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动起来,促使他们在“动”中学习,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学生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二是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三是坚持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中,全体同学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四是坚持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可以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必须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五是坚持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4、当留则留,当严则严
每个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把孩子送到了学校,要让自己的孩子学有所知,学有所长。这同样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职责。当对于那些升级考试不及格,明显存在许许多多知识漏点,对一学期内教师的授课内容掌握不到50%的学生来说,试问:如果让他们升入下年级,为了他们好,还是害了他们?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害了他们”。因此,一是必须完善留级制度,使学生清楚还没有把应该学得的知识学到手,是不可能升入高一年级的,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归根到底对学生有好处,是为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更加充足的积累。二是严格毕业证的发放制度。毕业证书是一个标志,是对学生获得小学或初中应该具有的文化知识的一种认可,不能是人就给,也不能天天上学了,出勤率100%就可以得到的,要有合理的规范,要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要求。三是要严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可以说,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肩负着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的需要。
5、爱心培育,理解万岁
尽管我们很不愿意针对正在发展、成长着的中小学生提及“差生”、“后进生”这样的字眼,但我们确实也回避不了这类学生的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秩序干扰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既然我们不能回避他们的存在,我们更不能排斥他们,必须寻找有效的教育转化他们的对策。“在功利主义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理解教育”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后进生、关注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关注全体学生进步、关注素质教育具体化的新教育模式。就是用教师的情感来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理解教育”氛围。对学生而言,学校不应该只有硬性的课程、硬性的作业和考试的分数,它还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发挥的场所。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他的生命意义。通过祖母的爱心、严父的耐心、慈母的细心和益友的诚意、良师的创意,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在这里,不是对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一种批评,算是对某些观点和做法的一种质疑吧!有疑问,就会有创新,才有进步。表面看上去圆满的事物,但实质上未必真实,这就像一个长期放在温室里的大苹果,从外表乍看上去很是新鲜,但仔细观察,却有点点斑驳,细细品味,或许有种苦涩。仅以此文,来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我们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崇爱.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教育制度缺陷及其阻滞.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2]上官子木.素质教育的困境.光明日报.1998-8-4
[3]雷颐.学生不是改革实验的“白老鼠”.中国新闻周刊,(207)
[4]林希.我在海外教中文:因势利导寓教于“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18
[5]查慧玉.为后进生烹调心灵鸡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6]熊小珍.新课程改革中的后进生教育.实验通讯,2003,(4)
- 上一篇:深究六项举措促先进班集体建设
- 下一篇:透析制作数学课件方面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