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涵养新解
时间:2022-05-06 11:27:00
导语:人的全面发展涵养新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教育领域,“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人们对它的讨论由来以久,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拟就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全面发展,从发展的范围、发展的程度、发展的性质、发展的结构、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大家。
关键词:全面发展
从发展的范围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大的方面,身体的发展主要指体力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智慧、道德和审美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就发展的范围或者内容来说,我们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智、德、美等人的基本素质都受到培养和训练,得到发展和提高,不能只发展其中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被荒废。
从发展的程度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现实的层次和理想的层次。现实层次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上述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种发展水平,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理想层次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所有方面的素质的发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样样都出色的全知全能。现实层次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真正的人所本来就应当具有的正常状态,是可以实现、可以达到的目标。理想层次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它不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很可能无法实现,根本原因在于“生有涯而学无涯”。为什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作这种水平区分呢?这是因为我们以往一般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种理想。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这种理解显然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一种后果是在教育中会有意或无意地提高标准,拔高要求,从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因为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一般都是高标准、高要求。另一种后果是使人们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只有在遥远的未来社会才能实现的东西,从而放弃眼前的努力,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因此,就发展程度而言,我们应提倡现实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
从发展的性质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应当符合个性的内在要求,而不应由外界强制施行。教育所应做的只是引导和促进,而不是迫使和强制,任何违反个体意愿和本性的发展,即使很充分、水平很高,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是积极的、主动的、自由的发展。只有蕴含这种特点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从发展的结构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构要素包括前述的体、智、德、美等几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这几个要素的杂乱无章的简单累计与拼凑,更不应当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发展都应当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不应当起阻碍或损害作用。换句话说,体、智、德、美这几个要素应当相互协调,和谐统一。
从发展的目的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为了社会,也是为了自己。我们之所以提倡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原因在于全面发展的人比片面发展的人对社会、对个体自身更为有利。以往人们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往往将人单纯地看承是劳动者,当作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轻视乃至否定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目的。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是手段,但对于主体自身来说无疑又是目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固然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的劳动与奉献,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个人的价值与需要。个人目的是社会目的的前提与基础,尊重个人目的,社会目的才有保证。我们希望将这两种目的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取得相互促进的效果。
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等于不要个性。我们在处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以个性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是指个体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方面具有差异性、独特性。人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应当承认并予以充分的尊重。不讲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不人道的,因为它无视甚至扼杀客观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独特品质。反之,不讲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有可能塑造出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之徒,或者是不能与他人交往、沟通与共处的怪物,这样的人最终必然会为社会所拒绝。个性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有了强劲的动力,从而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如果没有个性发展,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不会有成功感、满足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动力,其学习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成为痛苦。因此,我们在抓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必须给他们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参考书:
张南峭:《教育再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刘国权:《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0,(4)。
- 上一篇:县统计会议上的发言稿
- 下一篇:供应链的五大历史性转变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