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练习研讨情形

时间:2022-05-06 11:13:00

导语:第一语言练习研讨情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语言练习研讨情形

摘要:本文对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些理论性的综述,从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介绍了近十年国内外母语习得研究的新发展,旨在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学习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第一语言;儿童;第二语言

一、引言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第二语言的学习,但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母语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儿童很容易就能掌握他们的母语,然而对于二语的学习,特别是课堂上的二语学习,学习者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难。是否可以从相对系统完善的一语习得研究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二语的教与学呢?本文的出发点是: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国外已有很多研究(Skinner1957;Chomsky1965;Bloom1971;)专门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这个领域;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朱曼殊1986;李宇明1992&1995;李行德1997)对儿童的汉语习得进行了观察总结。本文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回顾第一语言的早期理论和研究。接着重点介绍第一语言习得在过去10年(1997-2007)的研究发展。

二、第一语言习得早期理论和研究的简单回顾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源远流长。最早的语言习得实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了验证语言起源,命人将两个刚出生的婴儿置于荒山茅屋中,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两个婴儿面前讲出一个字来,否则格杀勿论。据说当时得到的是现在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同样的在15世纪,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重复了当年Psammetichus的实验,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希伯来语。由此可见,人们对一语习得的关注由来已久。当然,从现代语言习得的角度分析,这些实验的可信性很低,但是这些实验暗示了以前的人们对语言习得的这样一种看法:语言能力是天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习得母语的独特能力,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生物学,人类学,病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等。下面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回顾。

1.纵向:理论发展框架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系统的研究揭示出母语习得的本质。从50年代起,国外母语习得的研究大约每隔十年就有一次重大的突破。在50年代和60年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斯金纳(Skinner)在《言语行为》(VerbalBehavior,1957)一书中指出,语言和坐立、行走、跑步一样是一种行为。操作条件反射是语言获得的机制,强化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因此,斯金纳的观点又被称为“强化说”。〔1〕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LAD(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假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1〕他的“天赋论”和斯金纳的“强化说”形成了对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认为,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支持系统(LanguageAcquisitionSupportingSystem)。〔1〕勒纳伯格(Lenneberg)则建立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TheCriticalPeriodHypothesis),他认为大脑存在一个生物时间表。在这之前语言可以很容易地习得,而在这之后语言的习得就会有加倍的难度。这个语言习得的决定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1〕还有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模仿说”: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班杜拉根据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皮亚杰(Piaget)提出认知相互作用论。他认为,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发展受制于认知的发展。〔1〕在70年代,乔姆斯基和皮亚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大辩论。皮亚杰认为,概念范畴是在幼儿的社交过程中形成的,〔1〕而乔姆斯基则认为社交过程只不过促使原先存在于大脑的思维的深层结构显示出来。〔1〕这场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80年代,渥克(Werker)测定出了儿童普遍语间分辨能力。渥克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一,它的价值在于部分地证实了LAD假说,又从语音上证实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

2.横向:语言学分支

根据语言学的分支,本文将母语习得早期的理论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语音,句法/词法,语义/语用。

对于婴儿发声,雅各布森(Jakobson)提出非连续性假说,他认为婴儿的咿呀声是非言语性的。而DeBoyssorrbardiesetal.则认为婴儿发声带有母语的某些特征。〔2〕对于音位系统的习得,雅各布森提出不可逆性结合定律。他认为儿童语音中的音位对立是按固定次序出现的。〔2〕对于声调的习得,Li&Thompson指出儿童能比较早地习得声调,甚至比元音,辅音的掌握要早。〔2〕

对于句法关系的习得,布莱恩(Braine)认为句法范畴是从语义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平克(Pinker)则认为句法范畴是一开始就存在儿童的语法中的。〔2〕对于从句的习得,有一些学者认为(Sheldon1974;Bever1970;Chomsky1969)儿童不能分析这些复杂结构在于他们的语法还未存在这样的复杂结构。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Goodluck&Tavakolian1982)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及运用定语从句在于这些句子的语用因素以及复杂性。只要这些干扰的因素得以消除,儿童就可以更好地分解定语从句。〔2〕

Wexler&Chien的研究表明,说英语儿童到6岁时便可清楚分辨反身代词和代词,并且知道是先行词统辖反身代词的。〔2〕Chiat指出儿童更早习得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Clark则预测儿童较早习得语义更为简单的空间时间指示语,比如before跟today。〔2〕

三、近十年的研究发展

1.国外的发展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年历史。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仍在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在九十年代,语言习得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平克(Pinker)的《语言本能》(TheLanguageInstinct,1994),古德勒克(HelenGoodluck)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ALinguisticIntroduction,2000),克里斯托(DavidCrystal)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chapter7),杰肯道夫(Jackendoff)的《语言,逻辑与概念》(Language,LogicandConcepts:essaysinmemoryofJohnMacnamara)等等。本文将介绍三个比较新的发展。

(1)1个理论:优选理论(OptimalityTheory)

优选论(OT)是Prince和Smolensky在1993年提出的新理论。它一开始是针对音系学的研究,然而它的制约条件交互作用决定输出形式的假设被逐渐应用在其他领域。〔3〕语言知识和语言学习的研究也是优选论验证其假说的重要领域。〔3〕

“语言由一套按等级排列、相互矛盾的制约条件构成,这些制约条件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儿童和成人而言也是相同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同一制约条件在不同语言中的排列等级不同造成的,儿童的语音产出不同于成人,是因为二者对同一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顺序不同。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就是对制约条件进行等级排列的过程,成人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这些制约条件又是可以违反的。因此,儿童所建立起来的制约条件体系可能不合适或不完整,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和补充。”〔4〕这一段话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存在着一套制约条件。第二,由于同一制约条件排列等级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不同。第三,由于这些制约条件是可违反的,所以儿童的语言可以发展成为成人的语言。

(2)1个领域:双语儿童的习得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Leopold1939-1949)详尽地描述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但是之前的研究(VolterraandTaeschner)〔5〕提出的是单一系统假说(UnitarySystemHypothesis),即双语儿童习得初期心智中只存在一个系统。而叶彩燕〔5〕则证实双语习得者心智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Paradis&Genesee1996;Bosch&Sebastian-Galle2001;Meisel2001),并且用实例表明两个系统有充分机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双语儿童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的语音,词序和句法。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人可以解答双语环境下一语二语的界定问题:双语儿童习得的两种语言都是母语吗?还是首先习得的语言是母语而比较晚习得的语言是二语?

(3)1个挑战:对语言天赋论的挑战

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认为在儿童的大脑里已经存在一定的语法结构。而一些心理学者(Lewis1993;1994)对早期儿童语法结构做了详细追踪及实验调查,他们认为儿童早期语法,反映一种以特定动词而不是一般句法规则为中心的结构。他们的语料显示,儿童的句法发展不像是很迅速的参数设定过程,反而在初期阶段,儿童相当多的词组属凝固单位。儿童以这些词组为基础,通过归纳逐步得出语法的规则。〔6〕

2.国内的发展

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对了解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起很大作用。虽然我国的儿童语言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中国的儿童语言研究史上,有几本令人注目的著作。1986年朱曼殊发表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儿童语言的论文集。1992年李宇明和唐志东发表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是国内语言学界开垦这一领域而取得的首批硕果。1995年李宇明发表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儿童语言学,概括了国内心理学界与语言学界的主要成果。

〔7〕我国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儿童的语言习得。相对来说,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发展快,力量大,而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则略为薄弱,理论不多,并且多数是在解释外国理论。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国内的汉语习得。

(1)语音

20世纪中后期,对语音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语言阶段(比如婴儿的呀呀叫)的发音描写和准确度的调查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李宇明〔8〕认为这个时候儿童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话语理解反映,算是语言活动的开始。姜涛〔9〕指出语音意识的重要性,在拼音文字(如英语)中,语音意识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但在表义的文字(如汉语)当中,语音意识还是一个很陌生的研究领域。李嵬〔10〕则确立了普通话儿童语音发展期间各年龄阶段的音位集合,音位习得顺序以及儿童使用的典型策略和错音类型。司玉英〔11〕的个案研究表明语音习得有其普遍性规律和个体性差异。她认为,单一因素不能合理解释习得音位的先后顺序与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语言形式,认知的复杂程度和生理器官的发音程度的相互作用导致这各种现象。70年代起有很多学者(朱曼殊,李行德)对儿童语言中句法结构的发展,词汇的理解等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但是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国外在儿童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总体看来,对普通话儿童习得语音系统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去探索。

(2)词汇

最早开始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是陈鹤琴(1925),李行德(1982)。周国光〔12〕的研究表明儿童表现出对高(高程度),大(大范围),全(全包括),多(多频次)的物体的倾向。一方面是因为大比小要容易感觉,高,重,强要比低,轻,弱的刺激强度大,重要性要比一次性的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趋大心理”。杨小璐〔13〕通过对4~6岁的儿童使用一组语义对立的副词的研究得出结论:4~6岁的儿童仍不能像成人那样区分“才”跟“就”,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对其语义差别是敏感的。就单纯的语义习得而言,儿童对“就”的理解要比“才”更好。而从时间和数量的习得来看,这两者是差不多同步发展的。通过研究儿童习得汉语时间系统,周国光〔14〕指明:儿童先习得动态助词(了,过),其次习得时间副词(在,马上),再习得时间名词(现在,明天),最后习得时序词(以前,以后)。在儿童习得否定词方面,范莉〔15〕得出结论:2岁以前的儿童就已开始使用汉语中的主要否定词:没,没有,不,别,而“没”跟“不要”比“没有”跟“别”早习得。

(3)句法

句法习得是语法发展的核心。与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相比,汉语有其独特性。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句法习得除了有其他语言一般习得规律以外,应具有自身的特点。早在1979,朱曼殊就得出结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基于认知发展基础上的儿童句法发展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周国光指出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手段有模仿,替换,扩展,关联及句法同化。儿童通过句法分解和合成来习得句法。〔16〕王永德〔17〕则认为幼儿最初掌握的是述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其次是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儿童的语言发展中,句法发展滞后于语用和语义发展。

以上讨论了汉语儿童习得语音,词汇,句法各方面的研究现状。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的总体特点是:描述性研究居多,实验方法和非实验方法相结合,体系研究少,着重研究语言的输出,对语言输入的研究较少。

四、总结

在国内国外,一语习得都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一语习得研究的概况和近十年来的一些研究,反映了这一领域在过去十年的飞速发展。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涉及世界上众多人口的严肃课题,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是研究者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唯一理由。语言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一切正常的儿童不用正式教授就能成功习得母语,但是一到学习第二语言,人们的学习速度和最后达到的水平就大不相同。一方面已有研究〔1〕证实了掌握一语习得的本质对构建二语习得理论就算不是必需的,也至少是有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一语习得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刺激-反应从而形成正确用法的过程。他们假定二语学习者也是采用同样的过程来构建自己的二语系统。〔1〕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有助于成人更好地进行二语学习。Brown〔1〕指出,成人习得二语的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跟儿童习得一语过程中犯的某些错误是一样的。Stern〔1〕在一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7种二语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儿童习得一语跟成人习得二语在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上有很大的不同,〔1〕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二语的习得造成消极的影响。〔1〕由此可见,了解一语和二语的不同可以有效防止母语的负迁移,而了解母语习得的一些特征可以加强母语正迁移,从而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虽然以上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密切相关,一语研究的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研究颇具启示。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3、25、52、57、29、56、10、50、50、49、50、90.

[2]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J].现代外语,1997(4):60、61、63、64、70、72、75.

[3]郭巍,韩晓惠.优选理论介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4]Prince,A.andP.Smolensky,Optimality:Fromneuralnetworkstouniversalgrammar[J].Science,1997(275).

[5]叶彩燕.粤英双语儿童早期的语法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1/6).

[6]吴静,王瑞东.词块——英语教学有待开发的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7]陈前瑞.中国儿童语言学的长成之作——读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6(3):37-40.

[8]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姜涛.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特点及阅读能力高低读者的差异[J].心理学,1999(1).

[10]李嵬.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2).

[11]司玉英.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个案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6(1).

[12]周国光.儿童习得副词的偏向性特点[J].汉语学习,2000(4).

[13]杨小璐.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J].现代汉语,2000(4).

[14]周国光.汉语时间系统习得状况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15]范莉.儿童对普通话中否定词的早期获得[J].现代外语,2007(2).

[16]周国光.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17]王永德.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汉语句法习得[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