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学校三困生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5-06 10:30:00
导语:浅议农村学校三困生的原因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而复杂和艰巨。这既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现状分析,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方法与措施,使三困生的教育与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三困生教育帮扶对策
时展到今天,科技信息的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丰富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的拉大逐渐使农村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而复杂和艰巨。这既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此,本人结合我校三困生的帮教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现状分析
我校三困生约占总学生数的四分之一,学校开学分班摸底统计为130人,初步确定了100名帮扶对象。分布在一年级到九年级各班,这100名学生中重叠包含了42名留守儿童,男生72人,女生28人。其中德困生28人、学困生43人、贫困生29人,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包抓2至3人,并确定了电话联系、家访、信涵、谈心、家校联席会、爱心义举等多项措施,每学年召开两次交流沟通会议,分析研讨三困生的转变情况。
由于地处山区县城郊区,又是一所九年制学校。95℅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多是由于在原校就学发生矛盾纠纷而转入的,因此三困生的特征又甄别于其他学校。表现在:德困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习惯特别差,由于城郊农民的思想意识境界差异,以钱为中心,小富即安,乡俗民风的影响而导致;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厌学情绪严重,不学和抵制学习的思想严重;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大山里,家境贫寒,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寄宿在学校附近,缺少管护和关爱,导致心里缺陷。
二、理论基础及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理念、掌握和谐发展规律、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重大的战略性课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批的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提高,三困生的帮教工作应列入和谐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让农村中小学学生接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同样的蓝天,切实保证教育发展的不偏离和和谐性,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学习、成长中健康、快乐、和谐进步。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理念统揽和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整合资源,确保教育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王国维认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还有蔡元培“五育并举”的和谐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观点等等,都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抓好三困生的帮教工作是我们现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四)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教育观”,加强困难学生的转变工作。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方法,总结经验,转变观念,我们应以新的理念,新的态度,新的思维去认识学生。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强行转化困难学生势必适得其反。要因势利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好转化工作。
(五)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逐渐走进每一位教师并感染着他们的行为。在多元智力理论下,强调“学校不存在学困生”、每个人都具有9种的智力,只是由于组成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方法。世界并不存在谁聪明和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在那一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面对独特的、出色的学生等待教师如何去引导,也给每一位教师在包抓学困生上建立了理论基础和信心。
(六)大爱无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贫困生要脱贫必须做到精神“脱困”。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说:“教给学生一项技能,教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找份工作获取报酬,变‘物质输血型’为‘技能造血型’,变‘外助消费型’为‘自助服务型’,这一有益尝试不仅仅是贫困生帮助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这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帮扶贫困生,解决贫困的根本问题。
三、方法与措施
(一)创建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三困生的教育帮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员上、思想宣传上予以倾斜,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多方面、各样的教育帮扶措施。比如:在学生进校时就要确定专人帮教,制定帮教措施,延续至学生毕业,顺利移交给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其他组织,完成交接棒。在学校内部帮教过程中,要广泛吸纳社会各层次力量,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如心里辅导方面,可以聘请名人、心理医生等专家坐诊、会诊。
(二)建立三困生教育帮扶档案和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档案。保持档案的长效性和跟踪性,人员流动,档案跟踪,切实做到教育帮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帮扶对象成人、成才。我校针对100名三困生工作,班主任教师分人、分类给他们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历程、成长历程、心路历程,欢乐与悲伤等等。而且要求此档案伴随学籍档案同步走,保证帮教的延续性和长效性。
(三)实行三困生帮教的首位责任制和跟踪机制。即针对在校教师确立的一项具体落实措施,它要求接手三困生的教师除了调查、了解、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挡案、制定帮教措施以外,在今后的实践运行中始终保持联系学生,即使学生转出或毕业甚至进入社会,也要做好跟踪。和学生一起历经成长,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如: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真正让学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学生切身受益。改革课程设置、挖掘校本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性格。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广泛开展“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的教育和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正确面对网络,反对迷信邪教,坚决防止、邪教进校园。同时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如:在信息、生物、思品课上的正确引导。
(六)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转变来源于思想的教育”的理念。学校党、政、工、团队齐动员,博爱、施爱,以爱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三困生,反对任何挖苦和歧视三困生的现象产生,坚持正面教育,锡去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
(七)完善三困生的奖励、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评价活动,使他们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停的感受世界的温暖,不尽的获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自信心。
(八)注重教育帮扶的细节问题,加大三困生帮教的课题研究。结合时事发展形势,不断改进帮教方法措施。如:在德困生的帮教中,要以引导为主,树立榜样,环境熏陶感染为主;在学困生的帮教中,研究问题,究其成因,改变执教理念、方法;在贫困生的帮教中,注重细节帮扶,物质支援加配精神食粮,塑造自我,多做心里辅助,让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根本脱贫;面对留守儿童的帮教要走出设置家长的简单形式,广泛寻求解决的办法,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让他们感受到全世界是一家人,这世界充满爱。
四、成效与问题
通过分析成因、采取对策、实施措施,结对帮扶等系列方法,我校三困生帮教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抓文明礼仪教育上,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打招呼,校园微笑多了;在抓法制建设上,通过法制教育、以案说法等活动,打架骂人现象弱减了;在抓卫生养成教育上,要求勤打扫、重保持,人人参加“环保卫队”活动,校园绿了、亮了、净了;在全面提高课堂质量上,教师观念转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主动积极性高了。通过时令、时事、新闻节目教育,在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祈福中,全校师生正共同演奏着一曲爱的奉献之歌。
综上所述,在三困生的教育和帮扶过程中,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艰巨的考验和问题。一是缺少全社会共同关注、行动的合力,二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三是建立长效跟踪帮教机制和运行的困难较大。但我相信,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三困生的帮扶教育工作,也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创建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胡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2006年12月05日09:09:01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人民日报》
《走进新课程》第五章新课程评价P160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0日第1版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
- 上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心得感言
- 下一篇:公司会计竞职演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