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来分析高校教工群体的策略
时间:2022-04-10 11:08:00
导语:运用心理来分析高校教工群体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教工群体的心理特点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教育论文高校教工群体按职业类别可分为教学群体、管理群体、服务群体,按文化层次可分为高层群体和一般层次群体。每个群体均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造成不同群体心理特点的因素有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冲击、文化变迁及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存在弊端等。高校管理者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心理,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和选拔机制,才能使高校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群体心理心理特征
群体通常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通过交往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共同体。高校教工群体是由大多数知识分子组合起来的知识群体,尤其是经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知识分子比重进一步提高。无论是从学历、知识水平还是从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角度分析,高校教工群体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对高校教工群体心理进行分析,把握知识分子群体心理的本质、规律及其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一、高校教工群体结构及心理特点
高校教工群体结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划分。一种是以职业结构划分,即以职工从事的工作种类划分,可以分为教学群体、管理群体、服务群体。另一种是从文化层次划分,可以分为高学历层次和一般学历层次。不同的群体,心理特点各不相同,但不同群体又相互交叉,心理活动复杂,充满矛盾。正确地分析研究不同类别和层次群体的心理特点,会使高校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从职业类别划分
1.教学群体心理特点
高校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是其重要目标。教学群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的群体,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学群体,何谈大学。因此,教学群体心理研究尤为重要。由于高校教师备课、科研、讲课等都处于相对独立的封闭环境中,教学群体结构基本上是松散型、独立型。从个体角度看,这一群体的成员独立工作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但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如凝聚力不强,归属感和参与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精神较弱,人际关系冷淡,尤其是对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政治学习等兴趣不大,重科研轻政治倾向明显。
2.管理群体心理特点
管理群体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行政人员群体。这一群体直接担负着学校的管理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有一定的人权、事权、财权。从总体上来说,这一群体成员政治责任感、政策观念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较积极主动,集体主义观念和参与意识较强,但又容易出现特权意识、骄傲情绪等不良心理现象。有的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大搞不正之风,直接导致高校腐败。
3.服务群体心理特点
服务群体包括高校后勤保障系统中的基层组织人员,如总务部门、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教材管理部门、图书馆、资料室的人员。由于该群体个体构成复杂,心理特点不一,优越感极强,但自卑心理很重,对知识分子容易产生偏见,认为知识分子难侍候。与教学群体和管理群体容易产生矛盾,严重者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从文化层次划分
1.高层次群体
高层次群体包括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他们是高校的佼佼者,心理素质好,乐群性、持续性、兴奋性、果断性、稳定性较强。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均表现得较为轻松、果断、好强、更具事业心,有较强的优越感和成就感,精神压力相对较小,自我感觉良好。研究表明,人的学历越高,知识越丰富,其心理承受能力越强。但是这一群体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部分人恃才傲物,文人相轻,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彼此不合作、不服气、相互排斥,但表面又总是温文尔雅。高层群体的心理结构和特点往往影响彼此的合作、进步和成长。
2.一般层次群体
一般层次群体主要包括拥有大学及以下学历、中级以下职称的一般干部和教师。这一群体在高校所占比重很大,年龄结构不同。对中年干部和教师来说,与高层次群体相比,表现出紧张、焦虑,更具敏感性;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既想独当一面,又面临社会、学校、家庭、生活和职称、学历、职位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和适应形势变化能力强,敢说、敢干,思想活跃开放,但由于社会经历不丰富,缺乏遭受挫折和失败的切身感受,思想容易波动。对于年龄较大的一般教师和职工来说,他们心态已较稳定,由于社会经验和阅历较深,为人处事性格温和,不易激动,办事稳重、老练,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处于优势,但由于年龄等原因,工作创新性不高,往往存在观望的思想。
二、高校教工群体心理成因分析
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在市场竞争中也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的价值观念。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高校教工群体的心理。高校中不论哪一群体,其心理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冲击。科学知识总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加速了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高校要适应这种变革并求得发展,各类群体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知识成果。在这种冲击下,不同的群体必然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文化变迁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高校教工群体的心理也必然受到各种影响。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存在弊端。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管理群体中干部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过分重学历,学历层次不能和科研水平相符,高学历层次中也存在着滥竽充数的现象。
三、启示与对策
为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全面分析高校各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尤其是对高层次群体来说,如果个性得不到尊重,再好的待遇和环境也留不住人。对教师科研群体来说,职位再高,激励机制再好,但不能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也不能使其达到心理满足。因此,必须充分尊重高校各群体的合理需求,创造适合的工作条件。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一个高校派性纷争,小团体群立,为名为利纷争不断,任何人也不会有好心情去做好工作,同时也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高校决策者必须坚持原则,不能任人唯亲,也不能论资排辈,要给优秀的年青人充分发展的机会。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校,由于专业不同、学历不同,每个层次和年龄的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因此,高校管理中不能一味强调高学历,厚此薄彼。必须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从高校各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工作实际出发,激发各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各群体合理的要求,这样高校管理才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上一篇:简析股指期货在中国的发展障碍和风险管控对策
-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的加强和改进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