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时间:2022-03-31 02:46:00
导语:小议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正日益影响着大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大学生们的网络行为也需要通过树立科学、健康的网络道德而加以规范,这成为大学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大学生
在现阶段,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新成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置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应当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主动应对网络文化的挑,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网络道德,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把网络文化建设成校园文化的新亮点。
教育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信念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人们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较大,网络文化中健康向上的东西和颓废、消极甚至反动的东西,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并且后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容易使他们成为不健康信息的俘虏。目前,网络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全球性,二是主导国家是少数西方国家,网络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各种“西化”、“分化”的不良信息,西方社会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等,和青年大学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面对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邓小平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自觉地选择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抵制资本主义腐朽、反动的思想。
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身份,文化身份由其民族传统、思想方式、价值观等一系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构成。经历了几千年繁衍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塑造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之精华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走向和平与美好的未来,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网络文化的出现,增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接触的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有可能会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甚至会消解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目前,美国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国渗透,企图使世界共享一个“基于西方大众文化的共同的大众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亚欧各国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国文化。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做复兴中华文化、扶持中华文化的工作。因此,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当今世界,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接纳外来意识形态的关系,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为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
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其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步人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安全性、间接性、广泛性特点。通过网络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性别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理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激发了彼此间的神秘感,并且也不担忧会泄露自己的稳私,因而这种交往容易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日常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其运行机制要复杂得多,机遇、成功和风险、失败并存。但现实的人际交往是作为一个有着健全社会性的人所不可缺少的社会互动。如果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就过分依赖网络虚拟的交往寻求安慰和满足,从而更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说是人的异化和片面化。人际交往是青年大学生丰富社会性、健全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而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冷遇和挫折,不是积极地去调节、完善,而是选择了放弃,转而沉溺于网络交往中,陶醉于整日坐在计算机前与另一个同样忽略了背景条件的人安全地聊天,以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人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采取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同时,适当控制对网络的依恋,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而不是将网络看作自己唯一可信赖的“朋友”。
启发大学生牢记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道德感的一种,是指人对自己、他人的思想动机、言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网络时代的青年比其他人能更快地接受新信息,传统方式的教育功能相对弱化,道德传递效果逐渐减弱,“见异思迁”的机会明显增多。同时,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上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为他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如果这一可能变为现实,酿成的伦理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从任何角度看,青年是社会最活跃、最有潜力、最有作为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道德状况极大地影响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要引导大学生牢记社会期望和肩上的重担,在网络时代增强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多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不去违背社会道德和褒读文明。比如,大学生上网时应遵从以下网络规范:一不偷号盗号;二不乱闯禁区;三不上网破坏;四不上网超时。这是形成信息时代新的伦理规范的前提。要真正具备这一前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调整和行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倡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由于网络文化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就显得很重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白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自学,就是自己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既可作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作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使他能够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自护,就是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注意正常而规律的生活,调整精神状态,上网有节有度。自辨,就是自己学会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能够分清网络内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正如美国学者T·R·莫斯森所言:“大学的力量并不在它传播信息的方式上,而是体现在有助于挑选、阐释已获得的信息的方法上。自制,就是自己学会克制自己,抵御各种诱惑。要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自省,就是自己反省和检查自己,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爱护自己的人格,经常提醒和告诫自己在使用网络时不要犯错误。在网络时代,善于自我教育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大学生一定要做到自学、自护、自辨、自制和自省。
- 上一篇:干好全域统一户籍后民政工作的意见
- 下一篇:小议用责任和爱心信任托起班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