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和途径

时间:2022-03-30 02:49:00

导语:剖析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和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和途径

论文摘要:学生网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创新设计,提出了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并探究了增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TBK途径

全球化、网络化不仅仅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外在宏观环境与特殊境遇,更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达3.84亿,手机网民数2_33亿.其中学生网民比例均为最高,分别占28.8%和33-2%。学生网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网络的无国界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在给学生网民提供学习先进知识、文化、经验,了解世情和各种信息等方便条件的同时,也势必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学生网络黑客、网络赌博、网络学术造假、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道德失范行为屡有发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

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网络道德也不例外。虽然,网络道德在外部表象上产生于网络虚拟空间,但它本质上仍然是现实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产物.与现实社会经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是相互作用的,网上不道德行为不仅影响着网络社会,而且还会把不良现象带到现实社会中。而现实社会中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保持也会对网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中挖掘出适用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指导人们的网上行为。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并搭建起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架构。

(一)原则:历史继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道德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既定的道德观念、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的环境中,认识、接受道德并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的。因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意识和历史上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传统产生重大影响的道德意识、行为,必然会在人们的现实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中打下双重的烙印。在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时。势必要考虑到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因素,探究适合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中国是个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些传统道德准则是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沿用的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曾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诚信、谦敬、礼让、知耻等传统美德具有科学合理性,至今仍可作为我们调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准则。但同时,传统道德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因此,对它的历史继承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批判地部分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道德教育还应当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符合,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只有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道德规范,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且,还不能忽视全球合作与交流的大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全球通用的语言、规则、标准和程序,但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网络更加速了其传播。因此,开展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既要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诚信宽容等全球普遍认同的人类道德,又要抵制以“普世道德”为幌子对中国进行的“分化”和“西化”的企图。

(二)架构:TBK网络道德教育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信息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国民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这样的现状决定了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必须考虑层次性。在历史继承和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既要确立最高目标,又要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循序渐进地完成学生网络道德教育。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就是基于此理念提出的全新概念。由于“普世道德”是西方国家极力推崇并尚未获得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同,因此,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中未将“普世道德”列人其中,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全球化和网络化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冲击。

1.传统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是千年来社会道德观和道德规范的积淀。作为炎黄子孙,首先应该吸收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以此为戒规范网上言行。传统道德教育是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的最低层次。

(1)儒家“慎独”思想,倡导内心自律。《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慎独”体现了独居独处和舆论暂时缺位时仍然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精神,是无人监督之下自身道德修行的重要方法。据调查,“当被问到假设网络上您有机会传播别人隐私,而您没有这样做,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选择“怕受到处罚”的大学生占45%,中学生占22%。上网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仅仅因为惧怕承担后果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一旦技术上可以实现规避,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还是可能发生。青少年学生要领悟“慎独”思想,提高内心自律能力,对自己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从而将外在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自觉地按照网络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儒家“忠恕之道”,倡导严于律己。“忠恕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内涵,体现了宽容、平和、决不强加于人的心态,倡导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的品德。盗窃资金账号、侵犯他人隐私、学术造假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违背了这一道德要求。明确人己界限,是限制权利滥用的价值准则。在网络空间里青少年学生应严格遵守人己界限,善言善行,不侵犯他人利益,倡导“忠恕之道”。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二十字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的中间层次。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网络道德尚处于建设初期,未形成统一的网络道德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大众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青少年学生作为公民,要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使以网民身份出现在网络社会时也牢记自己的公民身份和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不断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应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当今中国先进文化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引领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这是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的最高层次。(1)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2)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精神支柱;(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精神动力;(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准则。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需要教育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层次内容的教育逐步过渡到高层次内容的教育。每个层次都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首因效应理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同步并行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进行了实验。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某人或某事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根据首因效应理论,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网络时被灌输的网络技术知识或其他知识将对其日后的网络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其重要和难以磨灭的影响。因此。网络道德教育要有成效,就必须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技术时同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在教会学生用“手”使用网络的同时,也教会他们用“脑”记住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让文明的网络道德规范无形中被学生的认知结构所接受,并形成心理定势、思维定势,进而转化为一种习惯。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行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认知与践行的统一,实现文明上网。在各类计算机课程或培训班上,都要将网络道德规范作为重要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掌握网络的道德规范,并使他们认同规范。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0岁以下的网民目前已经增至1.1%。这类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心理不成熟、自制力差,很容易被网上不文明的信息或行为感染,而且记忆力非常好,如果形成心理定势就很难改变。因此,要特别重视对低龄、低年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同步并行的措施。让学生先人为主地接受网络道德规范.这样他们对后续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关信息和观念会进行自觉过滤,积极接受与原有的信息和观点同质的内容,抵制与原有信息和观念异质的内容。学生优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倾向,网络道德教育过程才能变得容易和顺利,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并积极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激发学生内心自律,自觉抵制道德失范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具有隐匿性,要使学生独自上网时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就必须增强自律。

就自律本身来研究。它并非天生使然,仍然需要靠某种载体或平台来激发或构建。以“无人监考考场”为例,外界评价虽然褒贬不一,发展前景也不明朗,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看,确实大部分无人监考考场未发生作弊违纪现象.实现了学生无人监督下自觉遵守考场诚信的目的。而且“无人监考考场”并非是独立运作的,它往往和学生表决心、签承诺书或诚信宣言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因此,学生的自律无形中还是受到了他们所表的决心、所作的承诺、所进行的宣言等的影响,即规约对自律的影响。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也要利用某些规约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自律。

国外对网络文明、网络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并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伦理的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设有的网络伦理研究会等。这些机构为网络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信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这些协议有的制订得相当具体,甚至对字母的大小写、信息长短、主题、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也都有详尽的规定。其中较著名的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中国较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道德规约是2001年有关部门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这些国内外的网络道德规约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人们上网应该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要广泛宣传这些网络道德规约,让学生对其内容朗朗上口,以承诺或宣言的形式接受它们,并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即学生一旦出现或想尝试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时,他就能立即发现违反了或将违反这些道德规约,并在自律的制约下及时停止失范行为。规约的内容越具体确定,越能为学生自律行为提供指引。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三级管理

1.政府层面:从信息源上严格控制

其一,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或图片进行主动检查和屏蔽,并开发过滤软件,号召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自1996年起新加坡对互联网络实行管制,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用户必须通过政府的电脑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中转传输,以达到过滤色情内容的目的,凡是没有按规定办理的用户,一旦被查处。将被处以重罚并接受指控。2009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也采取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娱乐软件和游戏产品分级审查,使学生购买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网络娱乐产品,有效防止色情、暴力的产品侵害。如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的分级制度规定,特定等级的游戏产品只能卖给特定年龄的消费者,如果违规卖给儿童,销售网络游戏的商店就要受处罚。2010年1月,我国首部网游分级标准已经通过文化部审查,将对具体的游戏企业进行测评。

其三,对网吧经营进行合理设计和管理。如通过高征税,限制专业网吧的数量;通过把网吧设立在茶座、咖啡厅等成年人的活动场所,限制青少年上网地点。

其四,要成立专门的常设网络道德管理或咨询机构,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如韩国在2001年就成立了“网络中毒咨询中心”,一直以来该中心以初、高中学校老师和家长为对象.开设“网络中毒”预防讲座.实施预防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2008年11月,我国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网络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为今后辅以医学、心理学手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创造了条件。

2.学校层面: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估制度

其一。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安全。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网络法规,2009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特别增加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对公民使用网络的权利和义务、违反法律应承担的责任都有明确规定。因此,要在开展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和法律责任,把维护网络道德与遵守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

其二,把媒介素质教育引入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免疫力”。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鉴别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对不良、错误的信息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

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开设了媒介素质教育课程,但多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影响范围和受益学生面都很窄。但是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

其三,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估制度。提供给学生网络帐号和专有密码,学校实施上网过程监管,以此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估制度并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促使学生从受监督——逐步适应自律——自觉维护网络,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3.家庭层面:即时监管,正确引导

家庭在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网络道德的态度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法国,家长会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并且安装过滤软件或者是监视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并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在英国,家长们倾向于鼓励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用丰富的课余生活,抵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诱惑。在美国,很多家长都会陪同孩子一起购买游戏软件,防止不健康的网游产品影响到孩子。因此,学生的家长要有意识地把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学习、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四)采用艺术性的教育方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批评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但要讲究艺术。在发现学生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后要采用灵活巧妙的批评方法,否则事与愿违,达不到教育的预定目的。要对学生尊重和宽容。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的结果反倒把学生推向反面。要对事不对人。不能因是优秀生犯错,减轻或不批评;也不能因是差生就加重批评。学生一时的网络道德失范不能代表今后会一直犯相同的错误。要给学生改正的机会。要基于“三明治效应”理论,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批评。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且个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在发现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后,一定要讲究教育方法的艺术性,要分析失范产生的原因,注重引导,切不能让学生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