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情引入诗歌激发创新能力论文

时间:2022-05-09 03:05:00

导语:学生感情引入诗歌激发创新能力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生感情引入诗歌激发创新能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信息教育,丰富课堂;走进课堂、走出课堂;纳入正规,理性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学生似乎更愿意将时间花于埋头做数理化、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舒婷的诗歌境,理解女作者的爱情观、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多媒体、网络已不再是神话、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感性的学科,诗歌尤其讲究意境、教师不妨安排阅读欣赏课,语文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可以进一步引发有兴趣的学生,并将之导入正规、语文老师的嘴最厉害,能滔滔不绝,能出口成章、新教材的文学品位更高了,也更能体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的要求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诗歌鉴赏。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学修养,但它却向来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教师的一个盲点。本文就诗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感叹:“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低下?……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一般学生恰恰正是不爱读诗歌,更不懂怎么学诗歌。甚至,不少学生的诗歌的阅读量几乎是零。这就给诗歌教学带来了难度。

由于本身阅读面窄,对诗歌又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诗歌不知如何入手,只是按传统的学习方法听、记所谓的中心思想,主旨感情,被动的接受导致学习的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教师唱独角戏,上课自然缺少激情,效果可想而知。将诗歌的主旨直接说出让学生记录,教无教趣,学无学趣,这种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学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

显然,这一状况必须改变。为此,我具体分析了学生之所以对诗歌学习提不起劲的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时间。二是没兴趣。

学生似乎更愿意将时间花于埋头做数理化,因为理性思维比感性思维的收获要明显得多,他们就觉得做一题的效果比看十本课外书有用。读诗不如做数理化,如此恶性循环,自然无时间可言。为此我们一、要让学生明确语文课外阅读是一种长期投资,纠正他们轻视诗歌阅读的错误思想,充分引起学生对诗歌阅读的重视。明确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中最高形式。我国有几千年的诗歌史,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岂能对诗歌一无所知。二、要把学生引导到诗歌上去。在明确了诗歌的重要性之后,要真正领学生进入诗歌殿堂之门,必须解决第二个问题:给学生一把开启诗歌殿堂之门的金钥匙——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钻劲,才愿挤出时间多看多读,这样也就有了提高的前提与基础,自然容易提高理解、鉴赏诗歌的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引发他们学诗的兴趣呢?这就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一、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德国十九世纪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引起学生读诗的兴趣,首先得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使他们觉得诗歌并不是那么难懂。然后再一步步深化。因此一开始讲诗不能一步登天,把学生吓倒。应找一些学生易懂的、富有哲理的或是感情真挚明了或是贴近学生思想能的作品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探究活动。

比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小诗。诗歌只有两句话却意味深长,写出了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第一步,我不加限制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就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让学生对诗歌本身产生兴趣。第二步,介绍时代背景,再引导学生回到诗歌上来,使学生联系特定的背景感悟特定的诗意。第三步,拓展阅读,引入到课本中的《赞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两首诗歌的分析。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领会到《一代人》的内涵,并为其精短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所折服。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读诗、赏诗的兴趣,分析课文也就容易多了。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就是作者的意识、情感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的结果。我们要理解诗歌也就是要理解诗歌中的这种情感。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情感。

舒婷的《致橡树》描写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爱情观。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也是正处在青春年华少男少女们感兴趣的话题。不妨以此切入,先让学生大胆的谈谈对爱情的看法,然后举一些古今中外的爱情诗篇,在此基础上引出《致橡树》。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舒婷的诗歌境,理解女作者的爱情观。最后让学生比较阅读课本上的《我愿意是急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诗赏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信息教育,丰富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多媒体、网络已不再是神话。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一张嘴、一支粉笔驰骋讲台的情景已经变成了历史,新教材的出现,使我们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可以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的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气氛也更加浓厚。学习活动不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高效教学活动,创建一种基于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感性的学科,诗歌尤其讲究意境。如果恰当的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教学工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不同的诗歌配上不同的音乐,或悠远深长,或轻快活泼,或萧瑟凄清,或激越豪迈。渲染气氛,笼罩一种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诗歌的不同意境;不同的诗歌意境配上不同的画面,独立寒江,指点江山图,李白举杯邀月图,夕阳西下古道芳草图等,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完全可以通过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开设网络课等形式,有效的结合课堂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既让学生动脑又让学生动手,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说的语文教材文学性更强了,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文学方面的需求,教师不妨安排阅读欣赏课,语文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目前的学生知识面日益丰富,他们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世界等,了解世界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他们能够脱离旧思想的束缚,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把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有一次上课讲到一道课后练习,请学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写两个诗段,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写诗,我就抓住这一点,且不论他写得好坏如何,先抓住他们的这一兴趣所在,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创作,给予他们成就感。一、可以进一步引发有兴趣的学生,并将之导入正规,二、可以带动其他学生。

于是我大力鼓励学生创作,不少学生将他们的创作写在周记上或直接拿给我看,我均给予了恰当的评点分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有一个同学写了一首小诗“金沟河畔,凉风习习,蝉声和睡莲,伴我入梦乡。”我先称赞之余建议他将“和”字改为“绕”字,更有韵味。他也感到一字之别,意境却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炼字的乐趣。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修坝》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抄在黑板上当堂讲解。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且积极地投入,热烈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建议。这不仅鼓励了创作者,也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诗兴,过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趁热打铁,接着我把学生的诗歌收集起来,汇集成册,搞了一期名为《小荷尖尖》的诗刊,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学生拿到诗集,看着自己的作品更是兴致高涨。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说。通过各种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讨论会等,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写。通过作文、日记和读书感想以及自己办报纸、出墙报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让学生多听。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网上浏览等,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多读。除报纸、杂志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诗歌集。

四、纳入正规,理性分析

人常说,语文老师的嘴最厉害,能滔滔不绝,能出口成章,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讲的是不是生动,还要检验一下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如何。语文成绩收效不大的根源就是讲的太多,练习太少,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温故知新,缺少认真巩固。学习诗歌也是如此,除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趣味,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就是面对高考。因此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必须对诗歌有一个理性的认知。所以,讲练结合对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大胆摒弃以往的“陶醉式”教学、“不放心课”教学,改变观念,认清学生是求知的主体。不管是以前的三主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是现在提倡的两主思想(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都要求我们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为此,我主张大胆采用“学后讲,讲后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45分钟是学生的,我们教师不应“霸占”,45分钟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练习的时间。或者45分钟里必须留一定的课堂时间,通过课堂训练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去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刊印了不少同步的诗歌鉴赏题与学生一起做。对特别有兴趣的学生还进行个别辅导,师生共同探讨。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至今语文教材已经历了两次改革,从原来重在语文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其中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选入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歌。这是旧教材所没有的,这使得新教材的文学品位更高了,也更能体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的要求,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诗歌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抒发强烈、独特的感受、情绪来反映社会生活,它要求以集中的内容,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创造高超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最简练的语言包含最广泛的内容。不像小说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不像散文有优美而相对明白易懂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体悟。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感情引入诗歌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即要培养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去探究、发现,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立感悟,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