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研讨论文

时间:2022-04-22 06:24:00

导语:我国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研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为什么要搞创新教育;怎样理解创新教育;为了搞创新教育,我们该如何做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小学生用比外国同龄学生多一倍甚至几倍的时间演练数学、中国笔试成绩世界一流,可动手能力的测试中(如测量、估算、画图)等基本上全败、数学能力和科学思维、形象思维脱节、“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也不矛盾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下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便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另外,在从中国教育内部来看:至从78年全国灰复各种升学考试后,全国各地又掀起学习热潮,各种学科都逐步同国际教育接轨,国际化的学科竞赛如春笋般的突起。为了急需人才,传统式的应试教育模式成了历史的产物。学生基本都在“苦读+科举”的恶性循环下读书。单从各学科国际竞赛的试卷测试成绩上看,中国学生都会捧回金杯为国争光。但认真分析喜讯的内容时,不免又带有遗憾,因为取得的奖杯都是在笔试中取得,根本没有人是从动手操作上拿过奖杯。从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诺贝尔”奖,中国占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却无一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杨振宁)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教学理论实际操作中严重脱节

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价(IAEP)组织”对全球学识较好的地区中抽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13岁儿童数学作了统一检测的成绩上看,中国的分数最高,名列第一位。可在庆贺之余,我们应该看到:

1、中国小学生用比外国同龄学生多一倍甚至几倍的时间演练数学,作业是全世界最多的,看电视是全世界最少的。加州大学的一名有威望的教授项武义曾问:“我们的效率高吗?用这么多的时间换取这点成绩是否值得。”

2、中国笔试成绩世界一流,可动手能力的测试中(如测量、估算、画图)等基本上全败。在IAEP测试中有动手的测试,中国弃权不敢参加。

3、数学能力和科学思维、形象思维脱节,中国学生想象力、观察力的测试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列16位,处于中下水平。

4、“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从测试题目上看中国学生好象很有能力,可在实际生活中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远不如美国学生的知识面宽,创造力强,就拿一道简单题目来说吧。“小明种树,每行种3棵,种4行要12棵,可现在只有9棵树,要小明按上面的条件种树,他能种出来吗?”这道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情况若用课本上的常规知识就适应不了啦,也就没有做到学以自用

因此,中央教科所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和需要,提出了“创新教育”课题和计划内容,一下得到了全国各地响应,认为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看了“创新教育计划”后十分重视,亲自三次接见过问课题组组长、中央教科所所长闫立钦同志。并作了重要指示:一定要把它搞好,不能虎头蛇尾,碰到什么问题,教育部会尽量帮助解决。同志也在教育会议的多种场合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我们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不断地创新,社会各项事业才会不断发展。为了尽快使“创新教育”课题得以实施,在1999年10月16---19日在广东省召开首届“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暨工作会。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等20多个省市的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家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吕福源出席会议并作了两个半小时的讲话。中央教科所所长闫立钦就此项工作实验研究进行部署。代表们还将创新教育的目标、特征、实施途径进行研讨。教育的改革事在必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我省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义精神,特申请成立“海南省中小学创新教育课题组”这项工作由省教科所牵头,中小学各教研组专门负责进行各种学科创新实验。接着,我省马上于1999年10月24日在海口“中法大厦”召开海南省“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开题会,中央教科所所长闫立钦、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谢峰、海南省教科所所长林泽龙、副所长蒋墩杰、基础教育处处长石秀慧出席会议并各作了指示或讲话。各实验学校的代表就此项工作互相交流,发表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意见。另外,会议中还转达了省副省长王厚宏、符厅长的意见。通过省教科所意见,决定海南省小学数学创

新实验点选定具有教学实力的农垦一小、二小和儋州市那大四小三个点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这项实验研究工作。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可以看成是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本质上是其本人事先不知道的思维结果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虽有先天的成份,但主要是后天养成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创新方法、技巧、策略等的传授,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得以培养和训练。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也不矛盾。创新能力是个体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最高形式。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所以,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到创新教育上,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要求、方法,以促进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创新教育的要求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忽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拿几个实际例子来说吧:1“5-3=?”这连4岁的小朋友都会做,可有些人讲了一大堆道理:因为5是由两部份组成(2和3),减去其中一部份(3),得到另一部份(2)。让一年级小朋友如此说理合适吗?更何况,你怎么一下就想到5是由2和3组成的?2“12只鸡蛋,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几只?”二年级同学几乎全部都能很快得到答案。(比外国的孩子强多了)但老师随及部了一个问题:“这道题的实质上是求什么?”学生们哑口无言,标准答案是:本题实质上求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这段话你会吗?离开小学的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想出这个答案,包括数学专业工作者。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2.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首先是创建的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这包括(1)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2)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作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的评价。其次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校环境。这要求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有特定的学生活动室以利于学生创新;有必备的设备供学生创新;同时学校的陈设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等等。

3.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有研究表明,有创新力的儿童大多具备如下个性: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依赖性小、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兴趣广泛、独立学习与生活、沉思而不盲从。

4.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学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我们普遍关注的学术性和表演才能方面,而且广泛地表现在非学术性和非表演性方面,如管理、组织、人际交往等等。树立多元的创新观,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具备有创新型的校长。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创新型的校长。因为校长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带头研究和解决创新性课题,带动教师创新性地工作,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建议。

6.增养大批的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基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如下条件: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设法形成创新性的班级;创立民主、宽容、温暖的班级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

三、为什么要搞创新教育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再一次明确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因此,国家、民族的进步归根到底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同时,创新教育又是时代的要求,唯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宗旨,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与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面对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露出来。学校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贡献。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这就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四、怎样理解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从多方面的归纳,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相对自己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自己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等,但是其他学生或社会上早已使用过的方法与途径。

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同年龄组,甚至同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生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等,但是社会上已经使用过的方法与途径。这两个层次的创新寻于整个社会而言并无现实价值。三是相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的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整个社会尚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创新具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目标,应以第一层次的创新为核心,以第二层次的创新为奋斗目标。

五、为了搞创新教育,我们该如何做

(一)教师对学生方面: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不但应善于理解,而且也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倾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和喜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这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更应清楚,如果你不爱甚至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师更应明确,教学过程首先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学生学习的发动,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中双方的态度。这态度就是真实、认可和理解。

实施创新教育,老师还应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权威意识。迷信知识,崇拜伟人,绝对相信教师,这些都是学生的传统权威意识。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对过去的反思。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例题教学:28+6=?若教师按教材上的“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去教,学生只能做成(28+2)+4,却没有想到我也可以把28拆成20+(8+6)、24+(4+6)!如果学生只按老师讲的第一种方法学生去学的话,还谈体什么学生自主性,谈什么学生素质培养?通过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在下个世纪里,自由和独立精神将促使全球学生成为自由组合式的学习群体,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将成为未来教师的重任,教师不但应能够指导学生的批判实践,而且还应能够示范性对一些知识或观点进行批判。

教师应该知道:虽不能说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就会给你整个严寒,但如果你给学生一束鲜花,学生定会给你全部的春天。

教师要学会聆听,学会洞查。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在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先保留自己的见解,而去聆听学生的想法。要想真正“听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有沟通的心态,有深刻的洞察力。

(二)教师对自己方面

1.树立教育创新观念,重视科学启蒙,丰富实践活动。

我国中小学教育一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这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启蒙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理性的、怀疑的、实验的思维习惯,学生成人后在处理问题、对待事物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更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中要大力提倡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开发学生潜能的观念、使学生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我们不仅使教师根据未来社会特点,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重要性,而且要收集、宣传一些校内教师相信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火花的典型例子。例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器”字时,让学生自己动脑记忆字形。学生可能把它编成顺口溜:“四个口,一个大,一点不许落”;也有的学生可能把它编成字迷:“一条狗四个口”等。有一次,我在数学教学中出了一个问题:“一只小猴偷了七个桃子,放在一个布袋里背着急忙回家,可口袋坏了,掉了4个,问回到家中口袋里可能剩几个?”大部份学生都马上回答剩3个,可也有学生回答一个也没了。我问他根据什么,他说:“因为走回家可能漏光了。”这时,又有学生说有2个,有1个。突然,我听到一个学生大声说:“还有7个。”大家听了都十分愕然不解,我请他说出理由。他说:“小猴子发现桃了丢了,都捡回来了。”太精彩了,出乎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创造。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应从心眼里感到学生中蕴藏着很大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教师没有这种意识,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2.改革学习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以创新教育见长的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非常强调学生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也就是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试一试”的机会。同时,在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和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也就是说,让学生有一个很好“试”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要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创新活动,现列出几点,仅做参考:

(1)开展“百题竞答”活动

为了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针对现阶段教材教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设立科研专题竞答小组,利用一些教研时间、假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联系实际,通过深入、系统、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就自己体会较深的一些问题做出质量较高的见解。这样,本人对科研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其他教师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开展“建模、说模”活动

“建模”就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成果、总结自身经验、积累探索实践之后,提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富有新意的教学模式。“说模”就是教师讲自己构建模式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模式功能、操作程序等等。对于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行之路,创新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健,这就要求教师站在跨世纪的高度上,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已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但是比较零乱,没有规则。我们就可以通过“建模、说模”活动来规范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例如数学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破除“教师—→学生”的“灌输要求式”的先讲再练转化为“教师←→学生”的主体内化式的先练再讲。把以前老师先讲的变成学生去尝试、探究,把学生后练的变成学生去总结、归纳。切底破除了“教师—→学生”的被动接受式,构建“教师←→学生”的主体发展式。语文教学同样可以构建“教师←→学生”的主体创造式,如以学生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等等。这样教师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很多知名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没有教研就没有教育。专题研究是教研活动集中点,是教师的“集体攻关”项目。因此,我们应从个人、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规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现行的“创新教育”是由中央教科所主持牵头的大型教研活动,我们作为教学的第一线,更不能怠慢,设立“学生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专题研究,对它进行深层次和广泛的研究交流。很多学校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研究和完善,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作为参考:一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三是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四是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发展直觉思维;五是教会学生联系和联想;六是鼓励学生综合;七是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八是布置创造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创造舞台。

另外:创新教育处理中的四要四不要:

一要求实求心,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不要赶时髦,搞形式主义

二要集思广义,团结前进;不要立山头,拉杆子,搞帮帮派派;

三要欢迎不同意见,取长补短;不要搞无原则争论,门户之见;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大搞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