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0 10:16:00
导语:高职院校教学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2+1”培养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1.1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基础。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偏见,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强,岗位要求操作性和技术性强,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目标定位为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时都不能偏离培养目标。
1.2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适应“2+1”教学模式,必须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应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动手能力转变,推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3全面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主要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决定了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此,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框架设计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并且要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学生不同个体素质为标准,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操作”的教学。在组织教学形式上,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组织教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与人才评价的重要筹码,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岗位需求上寻求突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2“2+1”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加强专业技术建设
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在“2+1”模式培养实践中聘请企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充实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培养,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岗位能力的新标准、新变化确立教学主导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主题,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
2.2建立就业创业指导机构
我校在“2+1”培养模式实践中,通过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定期收集、分析处理学校和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为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及时提供并更新数据,以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不断增长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会生活的本领,掌握生存的技能。学生经过“2+1”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职业技能。
2.3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还很少,什么样的教师适合高职教学,还在探讨之中。就过去而言,大多数的高职教育教师都是本科老师在兼职教学,上课的时候也是用要求本科学生的一切来要求高职的学生。许多的教师采取的都是讲学的形式来讲授高职的课程,其教学工作还在遵循过去传统的模式,永远不会离开自己所拥有的“三尺讲台”,很少与学生有互动的教学。“2+1”职教培养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既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又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拟教学模式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使“2+1”培养模式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更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律,职业院校是企业的培训基地,企业是院校实践基地,这两者密不可分。
不断提高师资水平,适应“2+1”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要求。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以国家级职业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互结合,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师资教育体系。同时拓宽师资渠道,广泛吸纳非学校和国内优秀职教人才,尤其是实习实践教师可以从工厂、公司的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兼职结合策略,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在推行“2+1”职教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合力,通过德育课教学、其他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家庭与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从课内外、校内外、教育和管理、环境和服务、指导和实践等不同方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把德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和实际能力。
2.5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今单纯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加上许多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已经详尽的掌握,在课堂上过多的进行宣讲,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强项是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就要在实践方面有所加强,多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且在学校中要开展合适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社会调查等,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社会需求型人才。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他自己更有用的信息,共大家学习,促进共同进步;再有,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绝对的不能放松,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成为技术过硬、品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总结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适应时展的潮流,因此,面对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高职教学,我们要大胆的进行实践和尝试,全面采取“2+1”培养模式,使高职教学达到一定的创新。
摘要: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加强能力培养,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2+1”教学改革是指学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实习。较好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关键词:高职院校;“2+1”教学;就业
- 上一篇:教师学习能力分析论文
- 下一篇: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