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补课现象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31 05:09:00

导语:不合理补课现象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不合理补课现象研究论文

众所周知,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病、事)不能参加集体学习,而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由授课老师把耽误的课业内容补上。它有两大特点:首先补课的内容必须是主体(学生)所耽误的课业;其次,补课的客体(任课教师)一般应该是不计报酬的[1]。正常的补课行为应该是对教学计划的完善,是对教学任务的补充,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但是,近些年来的“补课风”却违背了这些目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更有甚者,有些中小学校补课以赢利为目的,乱加课、乱收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

1.社会流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而要在这场持久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增加学习时间成了一种必要的选择。补课也就由此而兴起。

2.就业压力。学生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自然形成了高学历能获得好职位、高收入的现象,高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些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打出“非名牌大学”、“非本科学历”不予考虑的招牌。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家长也认为高学历、高文凭能使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家长也不惜花钱,希望通过补课使学生能够在高考时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以后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3.经济利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全民受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的教育经费,但是,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缺乏的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还有163个县的小学,142个县的初中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为零;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无法靠校办产业或者其他的手段来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师基本的生活费用,许多学校就利用补课收取的学生的费用来填补经费的不足。同时,还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补课费获取额外的收入,进行“创收”。

(二)教育原因:补课现象的直接原因

1.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不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节假日和占用音、体、美的上课时间来进行或强化考试科目的学习,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被评为各省市地区的重点中小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师资力量增强,由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生源好,直接又导致升学率更高,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但还有一部分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校名誉受到影响,招收学生都是重点学校选拔后剩下的学生,最终导致升学率持续不升,也形成了这类学校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补课,加强学生对考试科目的学习和训练,以此来提高升学率。

2.教学观念错误,教学效率低下。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补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的思想存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心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主导下,依然有许多学校视素质教育于不顾,试图通过补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学分低能力的“人才”。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也是造成补课现象的原因。由于近年来教学和教材改革速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也在逐步增多,许多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无法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样就给补课造成了可钻的“漏洞”。(三)家庭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推动力

寒暑假是学校法定的节假日,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时间。但这是学生和老师的“特殊”节日,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却没有这个假期。部分家长由于工作需要,在假期间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而且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网吧、游戏机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聚集地,这对学生在假期间的学习和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致使家长呼吁学校在假期间进行补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另一方面,在目前出现的“择校热”中,许多地区和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学校划定分数线,成绩不达线的学生要交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择校费,这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直至重点大学,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补课便成为一种手段。为数不少的家长也赞成和鼓励学校补课的做法。

二、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学习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家校合作,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具备各种能力,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仅仅是为取得考试成绩的错误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再次,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想使教学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补课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充分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不会系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会妨碍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便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补课而同样能达到改善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改革升学制度,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进入更高层次学校进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我国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对于高中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由于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要靠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近年来,部分省市和地区不断地改革考试制度,将体育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改变了原有的“应试”制度,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三率”,即“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必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内外为了追求“三率”只重视教育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补课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教育督导,是指各级政府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督导的原则与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估和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的信息,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性、沟通性、促进性的功能,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采用有力的措施和监察手段,配以相应的惩罚和奖赏制度,对于违规补课的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严格控制补课现象的蔓延。

综上所述,学校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同样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发生,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