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18 12:23:00

导语:农村教育发展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教育发展几点思考

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必然要求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最终目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而农村经济和社会本身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立足点。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显示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农村教育的要求

1.从国内外经济的大环境中考察我省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把加大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导向。随着我国农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将更快地走向世界,进一步融合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意味着我国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脉搏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东南腹地,是一个农业大省,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241万人,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3%。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文化、经济氛围,经济必然会承东击西。要认识我省的农村经济,就必须把它放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那么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呢?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GDP1990年约为3006美元,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00位左右,刚跨入世界银行划定的温饱型国家行列,属国际范围的贫困地区。而湖南省的经济水平又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属于中间的省份,1990年,全省人均GDP为1106元,经济落后是毋庸置疑的。2005年,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跨入全国中等发达省、区的行列,其发展是很快的,但差距也是明显的。2005年,我省GDP达到6473.61亿元,排全国第13位。排名比2004年后退1位。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54.98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604.57亿元,增长11.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0366元人民币。全省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三项产业结构为19.4:40.2:40.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点一线”地区GDP为4108.31亿元,增长13.2%,比全省快1.6个百分点,占全省总量的63.5%。“长株潭”三市GDP为2412.6亿元、增长14.0%,比全省快2.4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GDP为733.66亿元,增长11.4%,比上年快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物价涨幅回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涨幅较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就业形势较好,年末全省就业劳动力3801.8万人,增长1.5%。湖南在2004年度全国经济普查之前,GDP总量在全国排名12位。普查之后12位的排名并没有变动,但北京GDP总值超过湖南排到了第9位,而原来排在前面的湖北省,以GDP总量低于湖南8个多亿的微弱差距排到了第13位。湖南周边的省份,除广东之外,其余基本发生了位置后移的情况。经过国家统计局审核,2005年湖北省的GDP总量再度以几个亿的优势,超过了湖南,目前湖南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人口大省河南和湖北,排名第三。

2.湖南省农村教育发展侧重点的选择。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湖南的农村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本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怎样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农村教育面临的课题之一,当中就有一个农村教育发展侧重点的问题。农村教育发展侧重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在这种特定农村经济条件下,将农村教育层次的组合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的大小。很显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总体教育水平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然而不同的教育层次对不同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欠发达国家为了寻求加快本国和本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教育发展探索,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这为我省确定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亚、非、拉欠发达国家在教育的发展上,有的侧重发展初等教育,如韩闰、泰国、肯尼亚、萨尔瓦多等;而有的则侧重于中等及以上教育的发展,如印度、巴基斯坦、加纳、利比里亚等。耐人寻味的是,几十年来在教育发展上侧重于初等教育的国家一般来说经济都获得较高增长,而侧重于中等及以上教育的国家,绝大多数经济增长都是缓慢的。国外的学者经过长期的大量的统计研究得出结论:就经济增长而言,贫困国家和地区得益于小学资格和更大的国际贸易开放度,而中等及以上教育的发展并不刺激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和中等及以上教育层次以及经济开放度,都积极地影响经济增长。

目前,湖南还有38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0%。由此可见,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低是我省的现状,广大的农村地区尚处于贫困和温饱阶段,农业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从另一角度来看,人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人和生产的其他要素相比,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外,人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其流动性就越大,而且这种流动往往是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边远地区流向中心城市。初中以下教育主要影响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县城或县城以上的人口集中区。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过低的状况,很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才是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湖南只有全面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全省农业方式落后、生产率低的面貌。农民的温饱解决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就有了后劲,同时也为高一级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我省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则应低重心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只能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只能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要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

3.农村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适应。农村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适应就是在办学、投资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扩大各级教育机构的自主权。现在我国正处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农村经济将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运行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村教育体制也必须相应地进行变革。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将成为中心议题,而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应变能力,学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活力。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并且由此形成一套不断变化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公平与效益观念。这些都会对农村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产生影响,并对人才信息反馈、人才供求产生极大的协调作用。这就要求农村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各级教育机构具有相应的自主权,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及人才资源的不同规格要求。农村教育的改革,可以采取先易后难、抓大放小的策略。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鼓励发展多种办学形式,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在管理体制上,以招生为先导,以就业为龙头;在人才培养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对市场经济波动性的适应。国外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告诉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就处于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客观波动性及周期性。几十年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过度的人为干预,经济的运行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经济发展随政治的指向而波动,呈现出不规律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按照国情有规律运行,必然会出现规律性的波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村经济与农村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决定社会对农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市场经济的被动性,影响最大的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对各类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必然影响到人才培养的配置。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疲软,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波动性。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上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状况,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活力。而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变化,它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与之适应,而不能随之波动而变化。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我们应当切实把它摆到农村经济社会与整个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地位上,必须有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保证。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是决不能由市场来调节的,而是法定的、强制性的,是儿童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履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