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刍议

时间:2022-03-04 10:41:00

导语: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刍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刍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的美术教育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并于*年5月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明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积极进取,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的指导思想。提出至*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

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美术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尤其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城镇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在欣喜之余,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开展得还相当薄弱,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2010年)}中提出的具体目标还相距甚远。可以说,没有占全国受教育人口80%的大多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繁荣,我们就无法实现既定的艺术教育目标,提高整个国民艺术素质更无从谈起。因此,笔者对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引起大家都来关注农村美术教育,并把农村美术教育落到实处。

一、目前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政治和地理等诸方面的原因,中西部广大农村,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严峻的现实状况导致了这些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

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美术教师的匮乏。就笔者所在地区的调查,目前近6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很多学校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使美术课流于形式。整体美术开课率尚达不到40%。同时,我们却又看到另一种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几年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和其他美术院校毕业的本专科大学生宁愿漂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里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造成大量的人才闲置与浪费。这固然有大学生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原因。这些大学生几年专业学习下来,往往花费了近三四万元的家庭收入,他们希望尽早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家庭分忧,而目前,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还是不能吸引他们安心工作的。这种状况延续的时间越长,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就会越匮乏。而且随着社会信息交流和开放程度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师资也在流失,乡镇的老师向县城学校流动,县城的美术教师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公立或私立学校流动。这无疑对农村的艺术教育是釜底抽薪。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学校和大城市学校的差距没那么大,现在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已不是个别现象。

现有师资水准较为落后是农村美术教育面临的又一困境。农村学校现有的美术教师一部分为非专业兼职教师,另一部分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毕业的中师毕业生或专科毕业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还是让学生长期去画石膏几何形体或者简笔画,忽视鲜活的现实生活和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更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自然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美术师资水准的落后与教育机构、学校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师继续教育情况也有很大关系。目前,8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或美术活动场所。

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带来的师资匮乏、教学水准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设施缺乏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暂时性的。但农村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隐性的,也是更大的困境是由于长期城乡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部农村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相对稳定和悠久的文化(包括美术民间文化),长期以来同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悠久历史共存,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美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相适应,作为具有人文素质的美术教育无疑应该体现和遵循美术的这一基本规律,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需要。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处理好“城乡文化差异”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在实际教学中,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所使用的美术教科书都渗透着都市人的审美情趣,充满了城市色彩和西方美术文化观念,既使涉及到一些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多是以都市人猎奇的眼光来欣赏和判断。教材内容缺乏农村学生鲜活的生活感受,远离他们的文化氛围。而老师囿于教材内容,也只能一知半解地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尽管在新课程体系中,国家实行了三级管理模式,给予地方、学校30%的自主课程。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料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而我们实际提供给农村学生的美术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多是远离他们经济基础的生活现实,与他们的文化情景不甚相关,自然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因此脱离贫困地区实际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审美价值取向的结果只能是牺牲一代人的审美素质。

二、影响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

在当前很难快速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水平的现实情况下,影响农村美术教育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首先是我们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其次是我们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虽然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的心灵、发展人的个性及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青少年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管理者,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总认为美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因而在制定政策措施、教学经费投入和教学设施配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能予以支持,就使本来就没有多少基础的美术教育举步维艰,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校开课率低的最重要原因。这些管理者和教师往往是上世纪“”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那时期对美育的忽视最终要到现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美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是长期的。我们看到即使一些学校开设了美术教育课程,但往往教师负担过重,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笔者在一所中学调查时发现,一位美术教师每周要上23节课,每班学生在100多人,而又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上课非常无奈,而学生更是缺乏兴趣,苦不堪言,这样的美术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虽然个别地区或学校的领导者对艺术教育有了一定重视,但往往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却偏离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进行美术教育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而是为少数学生服务,把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和扩大学校经济收入的手段,让美术教育走上应试教育的方向。现在很多中小学一窝风开设美术特长班,实质上是以牺牲普通学生的审美教育为代价,以艺术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这些错误认识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陈旧的学校美术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也是影响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的一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艺术教育观念陈旧,往往盲目效仿经济发达的城市美术教育模式,并以此用来实施和作为衡量美术教育的标准,而不能立足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开掘本地的美术教育资源,所以他们感到美术课和美术活动因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开展,进而形成等待思想,缺乏对美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

三、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针对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严重匮乏,艺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推广音乐、美术主辅修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性研究的领导,确立艺术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都极大促进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而我们更应该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重在落实的角度,来探索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是推动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贫困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管理者的艺术教育观念,逐步消除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将对美术教育的有关决策、引导和评价起到关键的制约作用。这个方面往往容易停留在口号上而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对领导和管理者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通过继续教育,更新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美术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不能适应新的现实需要而显得过于陈旧。而现代社会需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学会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通过离职学习、远程网络学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美术教师,并且制度化、规范化、周期化。使他们明确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具体目标,进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探索,在美术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

(三)建立有农村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方式是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上的贫困,首先,这些地区往往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以河南农村为例,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积累在各地的人文景观和民间美术资源上,剪纸、泥塑、面塑、编织、刺绣、民间玩具等门类繁多,而雄奇的北方山川,广袤的豫东黄土地,丰富的自然植被和富饶的物产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又与学生的生活习性、文化传统相依相伴,与他们有着自然的亲和力。其次这些地区因远离大工业化的城市而较完整地保留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重视亲情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等,这些正是高度工业化、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正在失去和需要弥补的。因此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呈现出困境与机遇、劣势与优势并存的态势,如果使这种机遇和优势转化为现实,农村美术教育就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应在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引导下,立足本地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现实,因地制宜,不必贪大求全和追求不切实际的城市美术教育模式,力求结合自身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学校美术教育。例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可在当地民间美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方面有所侧重。山涧的石块、平原的黄胶泥、玉米的包皮、小麦的结杆等都可转化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用之材,中小学生的乡土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在课外美术活动中,参观本地的庙会,参与本地的编织、泥塑等民间美术活动,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心灵手巧的锻炼,又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扭转那种认为只有在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的地区学校才能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偏见,改变以城市学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模式来衡量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做法,积极探索和实践立足于农村现实基础上的可操作的新办法、新途径,相信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就会走出困境,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