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教育探讨论文
时间:2022-03-04 10:29:00
导语:高职院校培养教育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名目的设计专业也在各地的高职院校中建立起来。由于高职院校在我国建立的历史不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经验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沿袭本科院校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与培养模式,通常是将本科院校的四年课程进行压缩与合并,从而在教学上失去高职教育的特点,使高职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能力本位上不能形成特色,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及在行业岗位上的发展。
按照要求,高职教育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本位重在职业技能,重在满足社会用人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由于本科与高职在就业岗位与招生生源上的不同,因此在培养目标以及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上应将二者加以区别。招生与就业是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两个端口,而这两个端口中又应以就业为主导。以平面媒体设计专业为例,本科生毕业后面向的是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平面媒体(报社、杂志)的美术设计及美术编辑职位,而高职生即使是在同样的公司就业,大多是从事辅助设计与技术编辑的工作。虽然不排除很多优秀的高职生日后通过努力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乃至设计总监,但从一开始,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就是这样定位的,也是社会对高职设计教育提出的能力本位要求。
针对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本位需求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基础先天不足的客观情况,要大胆地对原来沿袭本科设计院校的课程模块进行改革,压缩一些与能力本位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调换一些专业课程的顺序,加大培养学生软件操作与技术规范运用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专业教师以项目带教学,以严格的行业标准与生产规范要求学生,努力实现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对接。
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一直是困绕专业教师的一个难题,若按照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块去教,一年级大部分专业教学时间都将花费在传统的素描与色彩写生练习上,即使这样,由于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其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也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数码图像处理已成为现代设计的主要表述语言的情况下,过多地花时间在素描写生能力的训练上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本身学制较短,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手绘造型能力作为主要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上,可以大胆打破先上手绘基础课再上软件操作课的传统模式顺序,新生一入学即开始进行图形设计软件让学生尽早掌握设计软件,有利于他们提前进入专业状态,熟练掌握专业工具。在掌握一种设计软件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一些基本练习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可以大大地节省学生原来采用手绘完成作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并在做练习的同时进一步熟悉软件的操作。围绕高职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要求,在设计基础课(字体创意、图形创意)与专业设计课程(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VI设计)中,要尽量地采用项目教学法,采用真题真做或假题真做的方法。所谓“真题真做”就是直接将企业的生产项目交给学生来做。如果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且设计项目较多,亦可将自己的在研或已研项目交学生来做,因为教师本身十分清楚企业对设计的要求,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假题真做”就是利用企业已经投产或面市的产品给学生做练习,或采用市场已有的包装产品交与学生重新设计,要求学生努力达到并超过原有产品的设计水平。由于这种方法不可能产生真正投产的作品,因此称之为“假题真做”或叫做“仿真设计”。这样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设计现场的情境中,努力缩短教学与生产实践第一线的距离。
要实现上述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除了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外,富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师资是决定性的首要条件。目前,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专职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从业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有的教师从学校毕业后,一教就是5年或10年,从来没有到企业进行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在教学中满足于将自己原来在本科院校所学到的那些知识再原样灌输给学生,进行一种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教学。由于这些教师本身缺乏社会设计实践,要求他们进行真题真做或假题真做的项目教学是不现实的,即使做,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不能有效地指出学生作品的症结所在。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上向本科院校看齐、过分强调学历与文凭是造成缺乏有实践经验师资的主要原因,相当一部分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博士与硕士文凭而被高职院校拒之门外。事实上研究型教学与技能型教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作为技能型教学主战场的高职院校,在选人标准上应牢牢把住实践经验丰富这一道关口,而不能片面强调文凭。当然,也有许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坚持长期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与工作经验,逐渐成长为应用型、实用型的工程师或设计师,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这种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才是正确的。因为,这些教师在对学生传授职业技能时,自然会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给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能力本位上要达到如下三个标准:一是灵动飞扬的艺术创意;二是娴熟扎实的软件操作技巧;三是一丝不苟的工艺技术规范。特别是第二、三条,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长项,也是高职毕业生争取就业的竞争优势。至于第一条,虽然不是高职的长项,但年轻人的思维总是非常活跃的,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后续的设计课教学中,每个班级都不乏一些在创意上崭露头角的尖子,通过老师的启发教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学生的创意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实,高职与本科的生源差别不在创意能力的高下,而是在将创意付诸于现实的绘画基础与表现能力上。绘画基础可以由娴熟的软件操作能力来替代,表现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设计练习来弥补,即使这样仍可能在表现能力上弱一些,还可以通过扎实的软件操作能力与严格的工艺规范的掌握,取得在就业岗位上的竞争能力。而这两项正是社会对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本位要求,也即是达到了我们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 上一篇:工业设计教育精神刍议
- 下一篇:书法教学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