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学课件综合

时间:2022-12-28 05:39:00

导语:浅析高校教学课件综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高校教学课件综合

“如今,走在教学楼里,仿佛置身电影院。”日前,笔者到某高校听课,各种各样“课件”的声音从各个教室里传出不绝于耳,引发了一位同行教授的感慨。此话虽然不无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目前高校课堂在使用“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件综合征”不容小觑

“课件(Courseware)”是通过计算机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制作而成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授课辅助手段,“课件”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毋庸置疑,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的局面,图像和声音效果的加入,令很多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然而,对“课件”的滥用和误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将课件引入课堂的初衷,反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样的情况在目前高校教学中并不鲜见。“课件综合征”正在侵袭某些高校教师,并有持续蔓延的趋势。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一:无所适从。

目前,一些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课件”教学,甚至规定教师不得再进行板书。这令“课件”成为教师的唯一授课手段。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或是由于一时还难以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或是受限于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或是由于“课件”实在无法全部涵盖所有授课内容而又不得不完全使用“课件”,使用“课件”授课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发挥。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无所适从甚至很无奈,导致原本流畅、精彩的授课反而变得磕磕绊绊,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课件综合征”虽然表现在教师身上,其实根源却在于教学管理者在使用“课件”问题上“一刀切”带来的负面效果。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二:“照屏宣科”。

由于有了“课件”,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期便不再准备教案,一盘在手(尽管这样的“课件”光盘并不一定是本人亲自制作的),学年无忧。在上课之前也不再用心备课,上课时同学生一道看屏幕,从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一旦播放设备出现了问题,教师便手足无措,甚至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件”的过度依赖,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沦为教师水准“退化”的温床。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三:心不在焉。

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虽然“课件”制作得非常精良,但教学却往往沦为“看片会”。整堂教学课只有“课件”在不停播放,教师在一边只是手里点着鼠标,很少另外加以讲解,教师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局外人”。由于把授课主导权完全交给“课件”承担,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显得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四:只求花哨。

有些教师对使用“课件”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把使用“课件”的首要目标定位为“好看就好”,因此,在“课件”制作中,有的过分追求“特技”效果,无形中将授课节奏放缓,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授课时间;有的“课件”同教师的授课几乎是“两层皮”,根本没有太多关联;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为此甚至不惜偏离授课内容,长时间播放所谓“电影大片”,一方面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令学生误把艺术加工当成历史真实,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上所举的“课件综合征”的症状,或许只是较为极端的例子,但是,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上述“症状”或轻或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课件综合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侵袭着学生:很多学生不再记笔记,课后只要把教师的“课件”拷贝一份就可以了;上课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缺乏教师的指导,上课“看片子”虽然过瘾,下课后却一无所获……“课件综合征”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消除“课件综合征”重在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课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部分高校课堂教学之所以受困于“课件综合征”,其原因不在“课件”本身,而在于在使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件”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使用“课件”教学带给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研究还不充分。

从教学理念上看,首先,“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却不应该被当成是唯一的手段;而使用“课件”教学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授课的科目不同,有些适合配合“课件”讲授,有些则未必;授课的教师各异,有些在“课件”的配合下能够锦上添花,有的则用传统授课方式更能讲出光彩。因此,在确保授课效果的前提下,在是否使用“课件”、如何使用“课件”的问题上,不应为了追求“时尚”而强求“整齐划一”。

其次,正确使用“课件”教学,确实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但前提是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但同时应该意识到,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课件”的主要责任不是娱乐学生,而是要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活跃他们的思想,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这个工程中,教师的作用或许是“课件”无法替代也不应替代的。

同时,尽管“课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但它给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比如,“课件”教学的长处是直观、生动,但往往信息量偏小、深度不够,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弥补?如何避免“课件”成为动画版的“第二板书”或是课本的“翻版”?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课件”演示如何才能配合得相得益彰?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件”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件”教学的研究者。“如今,走在教学楼里,仿佛置身电影院。”日前,笔者到某高校听课,各种各样“课件”的声音从各个教室里传出不绝于耳,引发了一位同行教授的感慨。此话虽然不无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目前高校课堂在使用“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件综合征”不容小觑

“课件(Courseware)”是通过计算机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制作而成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授课辅助手段,“课件”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毋庸置疑,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的局面,图像和声音效果的加入,令很多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然而,对“课件”的滥用和误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将课件引入课堂的初衷,反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样的情况在目前高校教学中并不鲜见。“课件综合征”正在侵袭某些高校教师,并有持续蔓延的趋势。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一:无所适从。

目前,一些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课件”教学,甚至规定教师不得再进行板书。这令“课件”成为教师的唯一授课手段。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或是由于一时还难以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或是受限于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或是由于“课件”实在无法全部涵盖所有授课内容而又不得不完全使用“课件”,使用“课件”授课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发挥。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无所适从甚至很无奈,导致原本流畅、精彩的授课反而变得磕磕绊绊,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课件综合征”虽然表现在教师身上,其实根源却在于教学管理者在使用“课件”问题上“一刀切”带来的负面效果。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二:“照屏宣科”。

由于有了“课件”,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期便不再准备教案,一盘在手(尽管这样的“课件”光盘并不一定是本人亲自制作的),学年无忧。在上课之前也不再用心备课,上课时同学生一道看屏幕,从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一旦播放设备出现了问题,教师便手足无措,甚至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件”的过度依赖,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沦为教师水准“退化”的温床。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三:心不在焉。

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虽然“课件”制作得非常精良,但教学却往往沦为“看片会”。整堂教学课只有“课件”在不停播放,教师在一边只是手里点着鼠标,很少另外加以讲解,教师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局外人”。由于把授课主导权完全交给“课件”承担,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显得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四:只求花哨。

有些教师对使用“课件”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把使用“课件”的首要目标定位为“好看就好”,因此,在“课件”制作中,有的过分追求“特技”效果,无形中将授课节奏放缓,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授课时间;有的“课件”同教师的授课几乎是“两层皮”,根本没有太多关联;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为此甚至不惜偏离授课内容,长时间播放所谓“电影大片”,一方面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令学生误把艺术加工当成历史真实,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上所举的“课件综合征”的症状,或许只是较为极端的例子,但是,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上述“症状”或轻或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课件综合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侵袭着学生:很多学生不再记笔记,课后只要把教师的“课件”拷贝一份就可以了;上课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缺乏教师的指导,上课“看片子”虽然过瘾,下课后却一无所获……“课件综合征”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消除“课件综合征”重在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课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部分高校课堂教学之所以受困于“课件综合征”,其原因不在“课件”本身,而在于在使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件”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使用“课件”教学带给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研究还不充分。

从教学理念上看,首先,“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却不应该被当成是唯一的手段;而使用“课件”教学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授课的科目不同,有些适合配合“课件”讲授,有些则未必;授课的教师各异,有些在“课件”的配合下能够锦上添花,有的则用传统授课方式更能讲出光彩。因此,在确保授课效果的前提下,在是否使用“课件”、如何使用“课件”的问题上,不应为了追求“时尚”而强求“整齐划一”。

其次,正确使用“课件”教学,确实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但前提是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但同时应该意识到,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课件”的主要责任不是娱乐学生,而是要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活跃他们的思想,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这个工程中,教师的作用或许是“课件”无法替代也不应替代的。

同时,尽管“课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但它给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比如,“课件”教学的长处是直观、生动,但往往信息量偏小、深度不够,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弥补?如何避免“课件”成为动画版的“第二板书”或是课本的“翻版”?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课件”演示如何才能配合得相得益彰?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件”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件”教学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