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素质教育
时间:2022-03-18 02:18:00
导语: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素质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后,通过学习,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深刻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定要从应试教育中走出,要面对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再继续教育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从而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于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然而,象一切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也将会有百倍的艰难。近几年来,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理论上倡导素质教育,实践中却坚持应试教育;在理论上鼓励创新教育,实践中却笃行模仿教育的现象,却仍在不少学校存在着。那么如何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所有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素质教育,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具体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既要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要想建立起一个全体人民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首先能够造就出和谐的人的个体:具有独立个性和完善人格且富有理想和主体意识,既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又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不盲从;有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能面向未来,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具有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的素质,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人生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些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通过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及创造能力,从而发展其个性、完善其人格,使之适应和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以及它所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等,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继续推进素质教育。那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首先,更新育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者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书”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上,从而最大可能地培养出基础合格、特长鲜明的人才。按照这一“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标准,教育者应该尽到下列具体职责:
一、“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观察研究学生由先天禀赋和后天影响及发展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特性等,选取那些最有发展前途和最适宜社会需要的方面加以培养,而不是只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制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计划。
二、帮助学生选取容易突破的地方,使其尝到成功和喜悦及相应的身心体验。
三、允许学生某些方面落后,但必须以鼓励某一方面的冒尖为前提;最终目的是实现以特长为龙头的和谐发展。这样就能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自己成才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感样样都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其次,实施课程结构改革,为全体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具体说就是实行“规范加特色”的办学标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打牢基础,动脑动手培养能力,面向全体提高素质。我们要开足必修课、健全选修课,增设活动课,尽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帮助学生发展其自身特长,带动相关方面的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发展。
再次,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营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求新务实的氛围,要弘扬民族的创新精神,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各类创造性人才。发挥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独特的作用。为此,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最后,要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摆到重要的位置,并且同科学教育相结合,渗透于科学教育之中,形成具有人文理想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以便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人,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只要教育素质提高了,我们就能把十三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强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让缤纷的桃李成为明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栋梁。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班主任工作漫谈
- 下一篇:围绕开题报告 搞好毕业论文
精品范文
10构建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