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之路
时间:2022-03-18 02:12:00
导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之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西部贫困地区的“两基”状况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已成为制约全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公开申明狠抓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决心,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笔者认为要确保“两基”攻坚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创新的道路。
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是由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决定的
西部地区的“两基”建设与全国是同时起步的,但为什么东中部地区教育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却无大的改观呢?这是由多种客观原因引起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邓小平的“特色”理论为指导,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接着又发展中部地区,最后才开发西部地区,使得西部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教育也无一例外地与东中部拉开了差距。其次,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复杂、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等等,导致教育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再次,教育投入不足,投资方法不恰当,致使西部地区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进而使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但效果还是不明显。据有关资料报道,至2002年底,全国2860个县中,还有431个县未实现“两基”,而其中372个县是西部十二省的,占未实现“两基”县数的86.3%。从一些指标看,全国东部九省(市)已全部实现“两基”,中部十省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也达到94.7%,而西部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仅为77%,有的地区差距更大。这一事实说明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不能走东中部的道路,因为这里缺少的不仅仅是教育经费,还缺少很多重要的东西。这也就决定了今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除了投入资金怎么用,还有好多问题需要考虑。
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开发是西部社会全面开发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开发,也是文化的开发和人才的开发的过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碰到的最大困难除了资金以外,就是人才。特别是各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最为缺乏。当然西部缺“才”不缺“人”,缺“财”不缺“力”。如何将现有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西部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西部开发处于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之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标志。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短缺是全球性现象,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网罗人才资源。所以,为西部地区培养本土化的特色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如果错过了基础教育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也可能大大降低。而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与西部农村农业、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西部发展的瓶颈。西部“两基”攻坚要取得质的革新和量的突破,关键取决于能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之路。
三、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西部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西部教育因此成为重中之重。尤其是西部“两基”人口覆盖率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已经阻碍了西部社会发展的步伐。就此中央政府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三农”问题的同时,下定决心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准备投入100亿元在西部建设4600所寄宿制学校,解决150万新增中小学生就学。西部地区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贫困山区和牧区,寄宿制是解决西部孩子上学难的新举措,也是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新途径。但是这种办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创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转变基础教育的投资观念。
基础教育以往基本依赖于政府投资,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对于上级拨款也不能合理分配和使用,甚至挪用教育专款,使得基础教育经费不足。同时,基础教育与社会其他部门的联系不紧密,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观念荡然无存。所以要首先加强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作风建设,真正做到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求真务实之风。对此,陈至立委员在谈到怎样用好100亿元西部教育投资时说:“不要出现教育厅长因此倒下的事”可谓警策之方。其次要变“等、靠、要”的思想为积极进取的行动。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农民观念,形成发展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领导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心里装着老百姓,头脑中想着老百姓,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样才可以为100亿元教育投资开出“直通车”,让老百姓从中受益,从而看到教育的希望,进而激发和引导农民们自觉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拓宽办学渠道、改革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缓解西部基础教育资金不足的压力。西部地区教育资金不足是西部地区“两基”的最大障碍,仅靠政府的拨款是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发展的需要的。有关数据已表明,西部基础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政府的拨款只能是杯水车薪,缓解燃眉之急,最终还得靠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地区自身的兴旺发达。所以要加快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速度,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政府投资体制,鼓励和倡导社会力量依法自主办学,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国家应该通过各种优惠的税费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各种教育基金,来支持西部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
3、改变过去重经济投资、轻智力支持的观念。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低下,已成为“两基”攻坚的另一大障碍。我们需要改变只重经济投入,不重技术指导的观念,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智力支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中的建设。集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是西部落后地区了解外面世界、获取最新信息的窗口。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是西部世界知识经济接轨的必由之路。
第二、转变狭隘的人才观念,树立大人才观。
西部大开发,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以及各种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我们必须建立大人才观,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并非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算人才。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也一度受到“升学压力”的考验,导致西部地区中小学生整体素质低、教学质量差的局面。
1、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改变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才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点,基本上是农村,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农家子弟,所以要求教师教学方法有所创新,除了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外,同时开设各种劳动技术课、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科技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小养成钻研科学技术的习惯。
2、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培训方式。西部地区教师整体素质低是有目共睹的,设法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在职培训。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请有关专家到各个学校讲学;或者按专业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听课、评课。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管理能力。这些费用应该由政府或单位支付,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西部“两基”攻坚要建立以寄宿制为主的新的办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为学生营造“家”的气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吃紧,教师队伍建设一直都是个难题。很多学校都由民办教师承担教学,而民办教师的综合素质又难以保证,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所以,各个攻坚县必须想办法调整地方教师的工资发放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农村民办教师素质问题,由获得大中专学历的毕业生来乡村任教,替换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同时,可以建立能上能下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实行校长竞选制,学生、教师、村民共同参与选举,民主推选对教育真正负责的校长。教师也要竞争上岗,由学生和班主任来选聘任,聘不到的则自动下岗,学校再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1、对于政府而言,必须加大西部社会的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科技的宣传和指导,在农村教育中引进信息及通讯技术。西部农村地区虽然长期处于封闭隔离状态,但是,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够以一种过去难以想象的方式拓展农村教育的时空,使科技知识更广泛地向农村开放。中央政府启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便是扫除文盲、引导农民科技兴农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有必要把“两基”攻坚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让偏远的山区更好地接触现代文明。
2、对于学校而言,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农业技术知识的引导结合起来。一方面设法建立校园网,让农村孩子尽早地接触到计算机,学会从网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初中毕业后,只有一小部分人升入高中学习,而大部分学生都要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建设。所以,有必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一些科技课,以及科学实践课。这不仅可以提高那些文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学到农业科学知识,毕业后就不至于成为科盲、农盲。还可以改变家长那种“读与不读一个样”的想法,从而增加他们主动送子女上学的信心,甚至进一步认识到投入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扫除“两基”攻坚的社会障碍。
- 上一篇: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教育先行
- 下一篇: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