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贫血症

时间:2022-05-07 05:17:00

导语:教育贫血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贫血症

提起教育,其隐忧和显忧总让人感到心里沉重。近期,因工作关系,更让我亲历了这种感受。出版界一位志向不凡的专家策划出一套丛书,他和顾问们给这套丛书的定位是:中国人的精神读本。作为主编,我得按照这一定位所要求的编辑素质最少物色10名编辑。启事一出,应聘者如云。其中多是学生,而在读博士和硕士占了一多半。除了按常例登记和看作品以外,我在面试中同他们"闲聊"。我不是有意考人家,而是想通过交流来物色能够善于面对新思想新文化的编辑。因为深知常识的重要,所以我说的一些话题全是人文ABC,对精神生产者来说全是连入门都算不上的问题。如国家同人(不是"人民")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想启蒙的任务、知识分子的天职、《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暴民意识、国民劣根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排他性和兼容性等等,其中连国人深感忧心的语文教育危机都提到了。尽管对精神生产者来说全是常识,但聊的结果却很是令人遗憾: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些常识。有些人觉得新鲜,可是不知如何回答;有些人觉得陌生,甚至感到奇怪;有些人现出孩子的天真,觉得深不可测的问题没必要提出来;有些人感到惊讶,觉得问题走出了纯文化思维的既定路线;有些人紧锁眉头,理不清那一团乱麻;有些人受到些启发,但新的思考中又充满朦胧。

当然,也有个别说得较好而让人心里为之一热的:知识分子要是都能像这样知道我们民族需要什么精神,那该多好啊!但是,面对绝大多数的上述情况,心里不免隐隐作痛:一,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研读期间正是奠立学术思想的时候,是影响其一生的时候,而思想资源如此贫乏,以后如何做学问呢?--这是文科,不是理科啊!二,他们已走入知识分子的行列,是民族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啊!我觉得带他们的导师是失职的,真想问他们的导师都是谁。可是转念一想:那又有什么用呢,他们的导师难道不也是我们教育的产品吗?师生们所缺的,难道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缺的吗?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缺理性!我们的教育,有求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给人以社会生存和政治生存以及自然生存方法,充满了计谋和韬略的同时,几乎把一切人文理性都变成工具理性,为求生而服务。我们的教育,有求美的教育,诗词歌赋,音乐绘画,都有相应的审美追求。我们的教育,有求善的教育,视善为做人的美德和追求,十分可贵。但是,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求真的教育。

求真,就是穷其事物的本相,揭穿事物的实质,让人听个明白,看个明白,想个明白,做个明白,活个明白。为此,一切历史的和社会的伪饰都应该剥去。这个剥的力量就要靠理性。上帝没有给我们慧眼,人类历史的中没有航标,民族和社会要发展,每个个人要发展,只有靠理性。善是没有眼睛的,美也是没有眼睛的,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它们往往会成为工具而被利用,与求美和求善的目标反向而行,此时再与求生汇合起来,形成控制人精神和行为的精神文化,什么样的人间祸殃都可能制造出来。我们民族的专制文化和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不正是这样产生的吗?

我们的民族缺少理性,教育也缺少理性,所以思想资源的匮乏是必然的。而越是匮乏就越是封闭,越是封闭就越是匮乏。这就使不少学人和教育共同陷入原地循环:用传统文化解释和研究传统文化,指导未来。结果,说来说去还是两千年如何如何,以后要如何如何,还得像以往如何如何。按说,经过五四之后,特别是在当前与世界接轨(主要应是思想文化接轨)的今天,这种封闭式的教育和研究方法应该改变了,可是为什么还继续存在而很少注入理性的活力呢?我们的理性素质太弱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贫血症太重了。

一定要"补血",这就需要现代化的"红桃K":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反观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在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和大撞击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求美和求善才能拥有一双明亮的不受欺蒙的眼睛,我们的人文科学才不至于沦为纯粹的求生工具,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和教育才不会陷入原地循环。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