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时间:2022-08-11 08:30:39
导语:小学科学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除了知识储备外,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也是重要指标,新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要充分契合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素养还处在发展阶段,具有较强可塑性,因此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黄金时期,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提升自己的合作意识,发展自身的团结协作能力,为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科,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由于很多小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吃力,尤其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较低,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协作,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文章具体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保证小组构建的合理性,为学生后续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价值真正落到实处,合理组建小组是前提条件,教师要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给予高度重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小学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确保做到对学生的学情全面掌握[1]。其次,教师在学生组建小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确保组内成员之间能够体现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可以是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的差异,也可以是学习兴趣或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进而确保小组内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从组间同质的角度来讲,每个小组整体的能力水平需要保持一致,这样的小组构建方法有利于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使学生拥有良性的学习动机,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热情,为学生后续合作学习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合理设置小组合作任务,提升小组凝聚力
在课堂上做好学习小组的分配之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的设置[2]。教师在教学中能否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是小组成员能否有效凝聚、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基础。教师在为学生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不仅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及启发性,设置的相关问题还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确保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任务探究的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增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探究任务后,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二次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自己之前的思路进行纠偏,在分析答案的基础上,与小组内其他成员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与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课堂上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进而实现小组整体凝聚力的提升。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实际参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突出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引导作用,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效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学习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保障,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干预,要始终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主动权,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参与者及服务者的角色,要主动配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为整体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小学科学教学,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虽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在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难度,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针对性地给予他们一些启发,使学生能够找到实验方向,进而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如此,在实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关合作活动的开展就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盲目活动及活动脱离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出现。
四、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启发,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心理方面的自由和安全感,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提升思维方面的活跃度。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展开,避免学困生在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合作时产生自卑感,教师要多给予班级的学困生一些鼓励,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为学生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为整体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五、多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合作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合作意识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合作分享。所谓合作分享,主要指小学生在实际学习科学科目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班级和小组范围内、同桌之间,就相应的思考问题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式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自身合作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非常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促使班级中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合作”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合作能力不仅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同时也是一门基本的学问,需要教师积极对小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能够参与合作的机会,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但是要控制好任务的难易度:任务难度过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就失去了课堂上合作探究的价值;任务难度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任务难度要保持适中,确保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启发,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进而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通过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对课堂合作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进而有效发展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教学活动整体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六、师生之间进行角色轮换,激发学生在合作中的主体意识
从现阶段来看,很多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习惯按照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种是按照学生成绩进行分组,第二种是按照学生座位进行分组,且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小组成员基本固定,很少重新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灵活的构建小组。在实际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有活干,避免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或是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独立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际组织过程中,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小组内的组织结构要定期进行调整,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都有足够的热情投入活动中,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的作用,维护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每个学习小组包含4-6位学生,实际进行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进行综合考量,分组要坚持学生自愿及教师调整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维护小组活动的纪律、协调与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主动参与活动,也可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在小组间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师生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角色轮换,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小老师”,而教师做一回学习者,小组成员合作将知识传授给教师,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产生全新的认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参与合作分享的机会,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相互启发,体会共享学习成果并取得成功的快乐,为学生后续更好地适应学习任务的要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佩红.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中国农村教育,2020(9):85.
[2]杨金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9):46.
[3]郑秀清.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72.
作者:魏玮娟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卧龙小学
-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意义
-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