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时间:2022-09-28 09:47:53
导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程思政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机结合,是加速高校教育体系完善健全的重要举措。着眼于实际,以课程思政为背景,通过调整教育教学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法,借助课程思政保证汉语言文学办学质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策略方法
同志多次强调,高等教育在开展常规性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育活动中,逐步构建起协同效率。基于新形势下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校从实际出发,严格贯彻落实同志讲话精神,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整合资源、转变模式,发挥课程思政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作用,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机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观念,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核,明确课程思政的重点要求,为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提供方向性引导。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打造协同育人的全新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相比,课程思政具有融合性、政治性特点,具体来看,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建设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特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1](114-116)。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可以把握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准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2.课程思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课程思政对于汉语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深远影响,探讨其重要性与积极性,引导教师从整体上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2.1推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发展
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德育化与思政化的全新教育模式,逐步拓展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场景,更好地激发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德育要素、思政要素,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掌握政治理论、明确道德要求,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政德育结合,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发展。
2.2实现人才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
在课程思政框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了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发展,避免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脱节,实现了课程教育价值与育人价值的协同实现,促进了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将原本枯燥的思政内容转化为生动、高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实现了人才教育的全员性培养、全课程培养、全方位培养、全过程培养,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2](54-55)。
2.3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还对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裨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适当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要求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思政德育要素,教师可以稳步提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日常教学活动需求。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教师的德育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发挥自身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程思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导致课程思政作用性发挥不明显。探讨现阶段课程思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方式,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1思政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对于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全面,忽视思政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3](89)。尽管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政治引导作用与德育加强能力,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不完善,导致教学方法不完善、不科学,限制了课程思政正向作用的发挥,无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3.2思政教育的方式较单一
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建立完备的教学机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好地将互动教学、行为导向、视频播放、体验实践等活动纳入课程思政之中,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思政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掘,造成课程思政作用发挥不明显。
4.课程思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思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在明确课程思政内涵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与方法,确保课程政治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4.1转变观念认识
在课程思政框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要求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认真做好教学思路的转变及优化,使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结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德育资源的发掘、转换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基于这种认知,高校需要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等方式,引导教师逐步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开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资源发掘、应用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价值[4](67)。同时,借助集体备课等不同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强化人才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效能,稳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切实满足新形势下的汉语言人才培养需求。
4.2丰富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为科学应对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教学途径单一问题,发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德育要素,教师应当在转变教学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思政特点,着眼于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吸收借鉴过往的实践经验,构建完备、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以某高校为例,在汉语言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以课程思政为前提,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一主三环五美”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以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为主线,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主线教学活动中,实现课程思政、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形成主线式的教学机制[5](210-211)。将课程思政要素的应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及文学德育作用的发挥作为闭环,依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通过完善课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师资队伍及突出德育功能等三个环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与高校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蕴含更多的文化要素,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教师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凸显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之美、社会人情之美、家国情怀美、坚强意志美、艺术创作美,发掘美学要素,明确课程思政的融入要点,细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路径,实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促进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的稳步提升。
4.3稳步提升专业教师思政建设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从实践出发,采取系列举措,稳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教学思路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确保课程思政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衔接,实现德育、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积极参与各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让教师们在练中学、在赛中学,在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思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4.4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思政教学的参与者,从过往经验来看,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学的整体成效。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资源发掘、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提供更好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在丰富的学习方式下,搭建完备的学习教育平台,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魅力及德育美感,并有效转变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促进思政政治教育与文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
4.5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为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教师应当创新评价机制,逐步明确评价标准,通过准确判定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短板与不足,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及道德修养的路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做好课堂评价工作之外,还应当建立考核机制,通过设立相应的考核项目,定期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以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5.结语
课程思政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要求,是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课程思政框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旨在为后续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动.以课程思政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文学教育(中),2019(6).
[2]王振彦.课程思政视角下科学类课程质量提升研究[J].信息周刊,2019(6).
[3]邵杰.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考,2018(11).
[4]刘媛.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研究[J].才智,2020(4).
[5]吕明凤.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0(8).
作者:袁健燕 单位:郴州广播电视大学
- 上一篇: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策略
-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