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

时间:2022-09-28 09:35:41

导语:融合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融合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

摘要: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传承为目的,探析了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从传统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汉语言文学层面,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并深入挖掘了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受阻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树立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尊重意识、加大汉语言文学传承中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力度、借助教育手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推广的研究,达到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在市场良好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

经济全球化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中国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交融,传统思想、代表观念、特色化中国建设理念、道德伦理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现代化社会中,高新技术的诞生与汉语言文学发展呈现一定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受到阻碍。尤其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信息交互与传播过程中,一些守旧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这无疑给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我国民族发展的代表,还是我国历史至今的“痕迹”,在社会中具有独特魅力。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弘扬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因此,如何有效传承汉语言文学一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关注的重点。在研究汉语言文学时,认为其属于支撑我国历史发展与建设的一门文学学科,不仅包括文学历史,还汇聚人文精神与历史情怀。汉语言文学的传承肩负着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文学等思想向后代传播的责任,更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综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其发展与传承开展进一步研究。

1.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1.1传统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与其文学形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随着逐步发展,形成独有的文学形式,体现出文字的最显著特点。汉语言文学最早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中最显著的特点———象形,通过象形表达出文字最原始的特点,即传达[1](66-71)。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特点最标志性的转折点为由传意—传情,汉语言文学不再仅用于传播具体的意象,还能够寄托人的情感,通过文字记录人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特点的核心内容是文学语言的功能,通过文学语言的功能传承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与汉语言文字的特性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能够为汉语言文学增添色彩[2](268-269)。汉语言文学融合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汉语言文学相比其他语言的显著优势,因此,不难发现汉语言文学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其韵律还是格调方面,都能够达到独树一帜的效果。

1.2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带动下,其传统特点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多样性特点。基于当下社会互联网普及,网络中多渠道的信息呈现一定的开放性,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中的传播也不例外[3](161-166)。社会群体均可使用网络终端设备,获取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在此种社会背景下,若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则势必要借助互联网力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学的创作模式与学习模式同步发生了改变[4](36-39,85)。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在学习中,学生可借鉴自身的学习习惯,重构文学学习框架,这种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单一传承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汉语言文学。因此,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考虑到当下社会群体已逐步意识到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同样具备互动性与交流性[5](42-45)。早期,汉语言文学的传承意识尚未普及,且受到时间与传播方式的限制,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一直受到限制,但在当下,多媒体技术人员可通过共享技术,建立文学知识的互联机制,更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信息在社会中的交互。

2.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受阻因素

2.1受到网络新兴词汇干扰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选择从网络中获取资源,网络中多元化的新兴词汇不断涌现,这种现象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良好传承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中表述的词汇量逐渐增多,基于文学全面性发展层面分析,这种富有个性化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方式,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指导方向,人们更乐于接受使用此种文学表达情感[6](146-150)。但在文学此种传承方式下,社会忽视了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差异性,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并非正统的汉语言表述方式。若不纠正此种现象,则极易对社会群体价值观念造成影响,尤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精神方面,网络用语对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这种不规范的用语习惯会对人们用词产生负面影响。

2.2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脱离本质

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至今,必然会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改变受众的作用及地位[7](174-176)。传统的纸媒时代早已被多媒介融合时代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时代,在多媒体网络时代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其本质已经发生的转变。在多媒体网络时代,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本质,受众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不再拥有平等地位,无法切实地参与到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体会不到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切实的魅力。除此之外,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背离,学生无法通过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感受到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初心[8](148-152)。汉语言文学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并没有紧跟时展的脚步,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此种现象下,必然导致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脱离本质,与时代存在“脱节”现象,制约融合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的长足发展。

3.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

3.1树立对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尊重意识

在研究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前,应先提高我国的经济基础水平,并认为只有经济基础完善才能确保我国文学产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9](27-33)。考虑到文学产业建设与其他产业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道路上,应先树立社会群体对文化、政治、经济的正确认知,要求社会群体在弘扬汉语言文学等相关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尊重意识,并重视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正确对待由国外引进的文化。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不断发展中已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地位,中国市场的对外拓展,使汉语文化在全球普及,甚至已成为多个国家交流的国际语言。这种现象无疑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打开了市场。尽管目前我国文化在市场中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但文化在市场传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问题[10](78-79)。对于这种问题,我国应在正确对待国外文化的基础上,树立对融合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的尊重意识,即要求人们平等看待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对于外国文化,我国不应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味抵制,但也不应全盘接受,应严格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保持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与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融合。总之,在当今开放时代下,各国之间的商业与贸易往来频繁,社会群体在面对当下时代背景时,应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接纳外来文化,对其保有包容态度[11](102-106)。在此基础上,调整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在市场的平衡发展能力,使传统汉语言在社会上保持自身特征与稳定性的同时,接受外来文化对其的滋养,实现我国特色文化在市场上的有效传播。

3.2加大汉语言文学传承中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力度

在现代化文化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呈现危急状态,为了缓解危机,实现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弘扬,本章提出融合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方式。以茶文化为代表,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所属类型之一,不仅发展历史悠久,而且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具备一定的传承性。基于两者具备的相同点,采用将二者进行文化交互的方式融合,即将与“茶”相关的专有名词融入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方式中,此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言文学在市场的表达方式。以其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字包括:茶叶品种中包含“荈”“蔎”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文字,将这些具有文学代表性的文字融入汉语言的发展与传承中,会使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名词。例如茶瓯、茶臼、茶槽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均属于对汉语言文学文化的拓展。将汉语言文化以此种方式传承下去,不仅实现了语言文学传承中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还为汉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导。总之,此种文化传播方式在应用中,具备的实际应用价值更高,更容易使大众群体接受。

3.3借助教育手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推广

考虑到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结构与现代化文化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时,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种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为此,要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可在适当的条件下,借助教育手段,加强对文学的推广。以教育产业的建设为例,在对人才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时,应增设专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专业学生进行语言的专项教育。对于非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面向其增加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或观察课,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拓展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12](106-109)。同时,也可借助现代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方式,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并基于二者融合的视角,对受教育者讲解汉语言文学的结构,深入剖析文学在市场发展趋势。使受教育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掌握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两者之间的交互性,增强两者的互动性,为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更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模式,使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在市场增更加受众,此种发展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汉语言文学的吸引力。同时,借助网络媒体工具,加强社会经济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帮助人们对古典文学作品或早期文化艺术建立更深层次的认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社会群体个人知识涵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打下基石。

4.结语

本文从树立对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尊重意识、加大汉语言文学传承中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力度、借助教育手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推广方面,开展了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探析。同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与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受阻因素,通过本文研究,在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作者:黄倩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