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分析
时间:2022-12-08 10:18:15
导语: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认同度高,学习主动性强。为实现德育原理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教学的德育价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应在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加大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更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德育原理
8年,课程思政开始面向全国高校大范围推广和实践,引发研究热潮。尽管课程思政建设受到推崇和重视,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德育原理是教育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德育规律,促进德性成长,开导生命智慧,净化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拓展生命价值,求真趋善臻美”的课程特色和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合理地分析和判断道德现象,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只有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力合作,发掘其他各类课程所蕴藏的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才能实现“三全育人”。[1]
一、德育原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一)德育原理课程有着与课程思政建设契合的育人目标
德育原理以德育概念、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过程与方法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多种视角观察德育问题,构建学生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让学生能够合理分析和判断道德现象,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课程思政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和拥护党,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德育原理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是契合的,两者都注重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达到育人育才的目的。
(二)德育原理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元素
德育原理课程内涵丰富,以思想育人为重点,其德育内容章节,更是蕴藏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通过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集体中成长,在集体中学习,愿意为集体服务,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通过基本道德品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拥有诚实、善良、正直、仁爱等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学生明辨是非,有正确的善恶判断能力;通过信奉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拥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等。德育原理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素材和渠道,有助于教师细致入微地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传授过程,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做好育人育才工作。
(三)德育原理有着与课程思政相通的融合方式
德育原理作为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方式多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德育理论进行深刻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锤炼思维的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调动学生情感、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认识自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为解决一个问题,在集体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讨论中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德育原理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够使学生合理地分析判断道德现象,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而课程思政也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通识课中,与德育原理有着相通的融合方式。
二、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内容
德育模式是德育原理主要内容之一,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既是道德理论的规范化,又是具体经验的概括化,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看待道德问题,了解新的道德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在德育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抽象的理论鲜活化,无声地将思政素材和理论内容融合渗透,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一)在认知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
认知型道德发展理论是德育原理核心的理论。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和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也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2]教师通过讲授法在认知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在案例中引导学生对某个道德现象进行细致分析,不同的立场,观点的对立,让学生能够合理分析和判断道德现象,朝更高一级的道德水平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
(二)在体谅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迈克菲尔等人建立的一种德育模式,主张教育就是要学会关心,该模式把道德情感培育置于首位,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问题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3]通过角色扮演法在体谅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一方面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掌握课程理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相互认知的交往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坚守人性本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推进。
(三)在社会行动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主要整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主张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2]在该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品德实践和对品德行为的价值领会、策略练习、恰当的嘉奖与责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巩固学生的品德信念,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公共决策中个人的公民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价值观的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注重实践育人理念,以学生为本,促进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四)在集体教育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
通过情感陶冶法在集体教育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借鉴集体教育中的劳动教育,附带适当的惩罚,强化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通过集体”原则下引导学生在集体中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对国家、社会、集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集体中”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群体意识,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从集体获得知识和友谊,提高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为了集体”原则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其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才能和坚强的品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智慧人。
(五)在价值澄清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
价值澄清模式主张当今社会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传递给儿童,在作每一个选择时,大多数人都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作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的途径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讨论法、说服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有限的范围内给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判断的机会,不强求学生有问必答,对学生的观点不要批评、灌输、引导,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选择,拥有个人的思想和批判思考的能力。教师启发式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求真、求美、向善,全面提高人才质量。
三、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一)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是基础
部分德育原理的教师只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育人,在观念上习惯性认为教师的职责重在知识传授,只需要充当“智育”角色,而忽视教师“德育”的角色,不能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学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方面,也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身,以及学生父母、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和关注,这和专业课教师是没有多大关联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高校专业课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存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接触、沟通交流的时间比其他教师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比其他课程更加主动和积极。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强调的是在知识传授中凸显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理解知识内涵,其出发点就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还是落实育人育才最重要、最直接、最有力量的第一人。因此,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教师要发挥专业课的优势,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德育原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后就远离课堂,不再关心学生的其他事务。教师可以在课程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关心学生课后生活、思想以及解答学习上的疑难点,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一起沟通探讨。在专业课理论中渗透思政教育,德育原理教师可以向思政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在课前了解学情,课中采用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搭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桥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课后针对本节课情况反思改进,提升育人成效,正确平衡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多关心学生的课后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加大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是关键
部分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学科特点和性质以及思政理论基础不扎实等方面的原因,对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很难找出专业知识和思政融合的切入点。德育原理的教师也不例外,存在形式上推广课程思政,融入生硬碎片化,缺乏灵活性,空谈爱国、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备感无聊,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泾渭分明等问题。要想做好育人工作,落实课程思政,教师需要加大对德育原理这门课程所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利用好专业课这个课程思政的媒介,从德育原理核心的教学理论、学科发展史、国内外学者重要思想、个人成长经历等进行探索,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内容,如工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结合与课程相关联的社会热点事件、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4]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提取蕴藏的思政元素,既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理论,学好专业知识,又能升华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主动回应学生生活中所遇困难和不解,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搭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桥梁,使课程思政所传递的价值理念能够得到深入的理解和认同,更好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和落实。
(三)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重点
部分德育原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展示鲜活的、高质量的、有趣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5]课堂缺乏吸引力、鲜活力、时代感,就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期待值,不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很多教师都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任务,把课程教学当作副职,未曾关注学生的政治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德育原理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探讨、观看名家教育讲坛、多参加学术讲座,用长远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在德育原理教学中增加思政味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理论阐释又要有思想启迪的生动和感染力,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关心的话题,在满足共性的基础上也能满足其差异性,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诉求,在课后通过教学反馈、讨论答疑、学业指导等方式逐渐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渠道,更好地修正课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知识呈现方式灵活,提问百般,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才能在专业课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教师才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在言传身教中落实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36.
[3]伍晓辉.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启示[J].三江高教,4(2):1-23.
[4]杨玉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认识[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4):-.
[5]王晓红,徐敏,王新月,等.基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0(S1):-118.
作者:胡芬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 上一篇: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教学策略
- 下一篇:管理经济学对企业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