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时间:2022-08-17 11:50:40
导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着铸魂育人、实现教育本真的时代课题。鉴于此,文章提出一方面需要从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创生、课堂情境的创设等角度对原有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融入丰富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德育的新形式、新途径,进而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实效性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尽管体现了新课改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但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变化特点,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增强,缺乏体验和实践;个别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或选择教学素材时,缺乏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也比较单一,特别是缺乏与德育课程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广大初中德育课程教师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同时加强与家长、班主任以及学校有关部门的联系,探寻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进而提高道法课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实效性。
一、选择和创生公民教育课程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对公民教育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创生研究,意在使教师和学生逐步从基于教辅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将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进而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创造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健康成长类
以教材内容为基点,教师利用平时的教学积累及互联网资源并查阅相关文献或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为线索,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与世界”几个方面,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维度,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分类研究,整理和收集大量的小故事、情景材料、经典美文、典型图片等,然后对每则材料分别进行点评和分析,为课堂教学提供翔实的案例。
(二)家国情怀类
通过走访、调查、文献查找或网络查询等手段收集整理本地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故事传说、特色民俗以及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从“家乡情”和“民族风”两个方面分类归纳。同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以“国学髓”的形式,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正文中引用的古诗文或古代文人的相关论述以及相关链接或阅读感悟等小栏目中提到的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按照其所在教材的具体页数,分年级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类整理并加以解读。
(三)教育叙事类
首先,教师不要囿于教材,而要科学合理地对教学教材进行取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再创造。同时联系学生实时的生活,有针对性地生成教材,创造性地创编教材,改进教学。随后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以及听评课反思等,归纳和整理对教材文本使用的思考和创生,进而总结形成“创造性使用教材案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密切关注课堂动态,及时捕捉课堂上即时生成的学生问题、教师灵感以及在课堂预设之外出现的有效课堂信息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并通过书写教育日志或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案例”。
二、创设“A+Q”情境导学教学策略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需要,按照“情境设计―问题提出―合作探究―价值生成”的模式,不断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情境”(Activitysituation)和“问题情境”(Questionsituation),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体验中思考、分析;在探究中激发自立自强的意识,凸显个体生命的“价值”和“精神”;让学生体验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和谐生成,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实效性。“A”指“Activitysituation”,即“活动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讨论、对话、探究、反思、合作、生活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收获各种体验,“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向善的道德行为”。同时“创设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情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兴趣和需要,在活动中展示其才华,增进其自我认同”。比如,教授“尊重他人”一课中“如何做到尊重他人”环节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事先给出的三种不同情境,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接着让参演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并对错误观点进行及时纠正。通过本活动,学生明白尊重他人要关注他人,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大大提高了道法课的德育实效性。“Q”指“Questionsituation”,即“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置合适的活动情境之后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价值认同的提升。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第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第二,设问角度要明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第三,应尽量从学生有丰富经验的场景中或课堂教学设置的活动情境中提出问题;第四,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和时机,要在合适的时机提合适的问题;第五,提问方式要多样化。不要总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些常规性问题提问,比如结合具体的情境灵活并适时地进行追问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提问策略。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讲究提问艺术,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和德育效果。
三、探索和搭建德育实践活动平台
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通过“观察与模仿”这种人际的“社会学习”获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榜样示范等均在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联合社区、家长、学校德育处、班主任等各方力量,探索和搭建各类活动平台,对学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自主教育和激励争先教育等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有助于探寻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习惯养成教育
比如,配合德育处召开新生入学教育大会,鼓励学生做更好的自己,培养良好的纪律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再比如,结合道法课中的规则与秩序、以礼待人、青春有格等教学内容,联合年级组开展行为规范活动月、文明礼貌活动月等活动。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职业中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以“树文明新风,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以一节公开课、一封倡议书、一个主题班会、一次国旗下演讲、一期黑板报、一批文明典型的“六个一”活动为载体,推动和夯实学生的文明修养。
(二)自主教育
首先,联系德育处、校团委和班主任,把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和主题班会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平台,由学生自主选取教材中或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此为主题,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其次,联系家长和班主任,开展“一日家长”“一日班主任”等角色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角色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培养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团结友爱等品质。再次,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发扬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进行班徽班训的设计;或为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布置为父母洗脚、端洗脚水,放学后主动拥抱父母、跟爸爸妈妈说句心里话等课后实践性作业;或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垃圾分类、我眼中的祖国、冬奥会有你有我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或墙报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自主活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生活技能。
(三)激励争先教育
德育对学生最大的价值在于精神。因而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激励。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节或艺术节、运动会、美术展、社团活动、最佳学习(劳动、道德……)星评选、学雷锋帮扶活动、重大纪念日活动、参观访问及学科教研组开展的各类竞赛活动,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碑立传”,对参加各级各类活动且获奖的学生,给予宣传和表彰,让他们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让他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进而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人是道德的存在,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从来都无法真正舍弃价值和道德问题。”探寻道德与法治课德育价值的实现方式,优化当前课堂教学策略和日常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可以为丰富德育形式,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及机制,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奠定基础,也有助于通过不同途径和策略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秦建春.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引领方向——兼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之课堂教学策略[J].教学与研究,2020(10):111.
[2]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8(2):14-18.
作者:秦建春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九中学
- 上一篇:初中历史智慧课堂运用措施
- 下一篇: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措施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