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谈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改进

时间:2022-12-04 05:02:57

导语:德育教育谈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改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教育谈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改进

摘要:目前我国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成了学校应重视的问题。由于国内职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较低,没有将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环节,致使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不自信的情况,甚至无法适应生活,产生社交障碍情况。所以当下基于德育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改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德育教育下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改革方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职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职校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是因为成长阶段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出现心理失衡、内心困惑、心理矛盾等现象,而这些矛盾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对学生起到了不正确引导。而目前我国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绝大部分体现在学习、社交及就业选择方面。当学生存有心理问题时,其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降低,同时还会存在自信心受损的情况。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来源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偏科、家庭条件差等的影响。学生在进入职校之后会因为社会目光产生自卑感,这时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较差、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会有较大影响,表现出适应性较差的情况。同时因为学生存在自卑感,无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出现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学习效率较低,面对新型授课方式较为困惑,最终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受到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学生会过早接触社会中的黑暗面,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一种心理定势,他们特立独行,在学校内部违反校规校纪。职校学生年龄大部分处于青春期前后,这时其自我意识增强,在受到教师与家长约束的时候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与家长没有对学生采取正确引导及合理约束,就会使学生逐渐放纵,堕落。并且,职校学生自身生活阅历较少,三观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1]。职校学生在进行社交和情感表达的时候较为被动,无法正确梳理人际交往关系,在这时学生会存在自我认识偏差,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职校学生对于情绪的把控力度也较弱,在进入职校后,学生心理落差较大。一些职校学生家长会以成绩作为判断学生优异与否的依据,这会使职校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极易受到外界情绪因素影响走上极端道路,心理较为脆弱,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差,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当下,大部分教师与家长并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因此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形式化较为严重,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敷衍。心理健康作为学生适应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与家长给予充分关注,因此需要校内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培训、讲座等活动,积极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但是由于现阶段职校并没有转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导致教学流于表面,甚至存在临时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一些职校为了应付检查,临阵在校园内张贴了字画,并在检查完毕后迅速揭掉,这种虚假工程不仅无法对学生发展起到针对性作用,还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职校内形式化严重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发展的因素之一。(二)师资能力较低。我国职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平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指导五千名以上学生,而国外发达国家一名心理教师所对应指导的学生仅为一千五百名,差距较大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收到实效。我国当下职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师的资格审查严格程度会慢慢放低,从而使教师教学能力不高[2]。国外发达国家每年可以产生的心理健康博士为九千人,心理健康硕士为九万人,而我国与国外相比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师资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相关调查研究表示,我国当下职校内部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是以兼职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兼职教师的资历较低,在担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同时还会兼职其他工作,无法深入心理教育事业,不够专业,长时间使用这种师资教学方式还会导致教师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无法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正确指引。(三)地域差异大,实践水平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国内较低水平,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不同。对于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来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重视程度较高,具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获得了一定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来说,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还需要使其掌握基础知识。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而经常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原因是实践水平较低,使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极端的现象。理论研究发展缓慢的前提下,实践发展便无从提起,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建树较少。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知识内容由于无法结合,也将影响心理健康研究的合理开展,最终导致一些研究理论受到约束,形同虚设。基于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低水平层次,价值突破性较低,使其无法实现整体性教学。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水平较低、服务性较差[3]。针对实践研究来说,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降低了其实践的有效性,并且研究对象不够典型,也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公平合理性,存在较大误区,无法合理进行变量控制。

三、基于德育教育的心理健康改进

(一)对职校内部环境进行优化。职校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德育教育为基础,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正确的引导作用,使职校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其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的青年。教师应将职校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融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找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因此学校内部环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为重要的作用。职校需要针对校园内部文化环境进行合理设计,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使学校内部环境拥有统一的风格。针对学校内部不同的场所可以为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丰富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将职校教育精神理念充分展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引导,形成较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进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出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爱国主义、民族教育为主,开展技能及知识竞赛,丰富校内活动种类,如体育节、成人礼、军训、文化竞赛等[4]。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发挥出自身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及综合素养。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才能让学生将自身综合素质展示出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利用互联网进行高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近几年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信息化技术融入多个行业中,其中也包括职校。这时职校教师应该学习信息化教学方式,从而建立较为健康的教学平台。如可以基于政府网络资源实施德育教育,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宣传时,可宣扬政府提出的政策与精神,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德育活动的宣传。职校内部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室,对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沟通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实现心理健康改进。有效避免忽略学生的现象发生,辅助教师更好地感受职校学生心理状态,进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职校可以定期对学生实施心理状况调查,保证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也属于当前职校基于德育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改进的目的。职校内部的主要教育环节就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假如学校无法从基础上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那么就会导致职校教学目标的落空[5]。职校教师自身个人专业能力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职校应该进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不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强化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使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从基础上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完成德育教育下心理健康改进。(三)增加实践活动,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作用。职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学生大部分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学生在家庭中的交流沟通方式与情感表达方式都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职校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加速心理健康改进的实现。比如,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使家长辅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庭教育宣讲等内容实现。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思想变化,及时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学生能够端正心态,积极地面对一些消极事件。同时,教师可以让家长观察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产生自信。拉近学生与家长内心的距离,家长可以在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会受到较多的关注,因此职校可以加强社会共建,发挥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作用,使其深入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而为德育教育下心理健康改进奠定基础。针对一些对于未成年人产生侵害的行为需要明令禁止,避免社会环境对职校未成年人产生危害。职校内部也可以定期展开多种社会活动,比如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到孤儿院及养老院等场所进行献爱心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使得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德育教育进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剖析,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产生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诚.我国中职学生德育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2019年全国中职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20(3):20-25.

[2]夏秋辰.特殊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索——围绕小学德育工作的感悟与思考[J].读与写:教师,2020(3):1.

[3]程显新,李程远.浅析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0):385.

[4]沙继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实现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6):170.

[5]钟丽平.基于心理安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探析——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12):165-166.

[6]王晗,廖明希.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8(21):61-63.

作者:张家梅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