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04 08:01:32

导语:涉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涉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让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农类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只有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旨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意见。

关键词:“大思政”;涉农高校;德育教育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1“大思政”格局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大思政”格局理论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主要是从全局考虑,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时效上进行全面的整顿和修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其中,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政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育更有亲和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教学管理上,确保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任何思政教育都必须遵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全育人,加强素质教育,用更具有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更多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全方面发展。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需要注重德育教育效率,开展教育后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新的“大思政”教育在遵守了德育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的主观和客观能动性,以及思维创新的能力,由内而外的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了解客观事物规律,并以此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标应为“成人”,其支撑为“成才”,综合素质提高,首先需要强化学生在处理面对各种事务时的道德自觉性,以思想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达到提高德育效率的目标;三是所有人员全程参与,全方位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高等学府应以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更为合理合适的德育方法,注重其效率的提高,达到德育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同时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也是重中之重,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统一、自上而下的领导和规划德育系统。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直到其毕业走向社会工作,这期间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注意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实现一种“处处有德育,人人谈德育”的理想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德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2“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是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对社会的认识渐渐成熟。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思想保持着持续向上,健康发展的阶段。例如,在社会交际方面,72.01%大学生表现应该有奉献精神,索取得当,21.88%强调奉献与索取同等重要。在判断人生目标时,68.19%学生选择投身于社会更重要,11.53%选择知识阅历更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积极向上,对于人际关系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享受社会带来的权利同时也自愿承担起社会义务;其次是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力场。目前,超过80%的大学生希望入党,认同当下中国的发展路线,关注时事政治,为国家的建设而贡献力量。大学生们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党的领导,随时准备着为国家而奋斗。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正不断提高。在表现出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时,也更加严于律己,对不良现象和不健康的信息有正确的判断,并能做到抵制。当然,获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德育模式与学生期望的不统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期望的德育教育已经不仅是满足于传统教师的课堂式教育,书本上的陈旧内容,以至于学生无法解决其在道德情感上的困境;二是德育效果与社会诉求的不统一。大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影响下收获的经验与在接触事务时的感受和认识有很大的区别,存在着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从而进入茫然状态,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三是德育要求与实施力度的不统一。处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往往会产生道德与利益的碰撞,而高校的德育教育又缺乏统一的制度,使得德育实效性大大降低。

3“大思政”格局下强化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是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重视德育工作,形成科学统一,高效有序的工作模式。把学生放在工作的前提,与学生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关系。在教育设施上加大资金支持,能有效地为新问题提供解决对策。使教育内容基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能回归生活,这能使德育教育更完整,用于实践,适应社会。只有基于现实,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使德育教育更有效率。除此之外,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变化,从学生需求出发,投入更多关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快的融入社会。3.1奉行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高校领导和全体老师都要积极配合,高度重视,高效合理的工作安排才能让德育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奉行德育为先的理念就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学生们通过德育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的融洽氛围,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同时在教育的其他方面也要重注资金的投入,这对于解决问题来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次要明确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贴近于生活,只有接地气的教育才是完美的德育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实践才是教育的实质。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从德育教育的本身出发,多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生活。3.2调整德育机制。高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教育团队、教育过程、教育场所的变革。一是提升高校内德育教育质量,通过组建一支稳定高效,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教育团队,重视德育教育,以此来提高育率效率;二是大学生思想不断受新事物的影响,在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今天,大学生思想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反应,也正因如此,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及阶段性。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只有关注大学生思想动向,把握人格层次性变化,把握实际,才能形成适当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三是注重全方位德育,充分利用校园内外、课上课下的德育资源。这种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大思政”教育视野带来高效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教育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开展教育。使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使德育教育更具说服力与效率。3.3改善德育环境。改善德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德育教育效果的发挥。一是改善校园环境,营造校内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自身修养。校内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也更加积极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在校园内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逐渐频繁地与社会接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社会风气以及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引导社会合理接纳,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社会环境,提升精神内涵,在社会的引导及不断的教育下渐渐形成品格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结语

“大思政”教育视野影响下,各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不难发现在成果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更多的研究改进。如今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培育出顺应时代、品格优良、综合发展的高校人才了。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的进步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

作者简介:,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讯作者:唐少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孙明丽 单位:1.长春建筑学院2.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