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15 02:41:23

导语:当代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学校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的实施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可以从受教育者、教育者、学校等方面去挖掘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所存在的问题中探析出一定的有效策略,以期认识到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学校德育

1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在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便注重以德化人,道德教育也就成为全面教育的重中之重,并贯穿于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新时代,在素质教育思想和立德树人的理念影响下,学校德育的实施与展开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学校德育的实施与其他工作相比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并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1.1从受教育者角度分析在学校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作为是德育过程的主体兼德育过程的客体,其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其身心各方面特征尚未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学校在德育实施的工作中,受教育者自身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缺失。在网络传媒、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人的价值观以及判断事物本质的能力产生了不可规避的影响。网络新媒体充斥着学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而网络信息的混杂性、传播的隐蔽性以及网络环境的诱惑性对处于发育时期且缺乏辨别能力、约束能力以及选择能力的学生而言,禁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各种形形色色的观念以及鱼龙混杂的信息侵染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易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所引导,致使道德规范丧失,道德意识被弱化。第二,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薄弱,当代学生不论中小学生或是高校大学生其思想素质方面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意志品质,撒谎、违纪、欺骗、逃避责任等不良品行成为其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还缺乏社会公德心以及“公共精神”,常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在面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公共意识不强,常表现出利己主义,缺乏一定的公共责任感。

1.2从教育者角度分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以及对德育方法的“固步自封”,使实际产生的德育功效与教师预定的目标相差较大,学生也未充分地吸收教师所教的道德知识,更达不到自我内化的程度。教师对其角色定位仍然存在模糊性,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铸造者、净化者,对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然“重智轻德”,把自己定位成“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中片面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造成知识与德育相脱节,忽视了自己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示范者的角色定位,使德育培养学生向善美好的道德情感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造成道德情感缺失。与此同时,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固步自封”的德育方式使教师在教化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时,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道德说教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进行“照本宣科”地灌输德育内容,把成文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注入给学生并让学生熟悉记忆,这样进行德育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的道德具体问题没有作具体分析,与学生内在的道德体验难以达到共鸣,正如杜威所言“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动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而道德就变成道德说教———成为各自独立的德行的组合。”[2]378教师之所以会存在德育方式的偏执,是因为“道德之所以是可教的,就在于它以知识为基础。”[3]

1.3从学校角度分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培养是学校教学目的之一,学校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内容知识化、方法机械化等。德育内容知识化主要把道德和知识等同,片面地强调道德是可教的,把道德内容纳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虽能使学生意识到学校对其人格培养塑造的重视,但是通过课堂教授德育内容,易导致知行分离,良好品德的塑造不仅靠片面的知识传授,更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4]148因此单纯的知识化会使德育与生活相脱离,对学生道德价值判断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道德是人的一种品质,只有内化为人的社会性素质才有意义。”[5]德育方法机械化,学校德育内容的实施,一般采用的是灌输式,要求学生熟记道德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之后,一般以考试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德育能力。这种传统意义上重“灌输记诵式”的德育方法主要以教师说教为主,轻视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以及学生作为德育对象的主体价值,更忽视了学生个体自我内化道德知识的意义。

2促进学校德育实施的基本路径

2.1受教育者从自我做起,发挥优良传统受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价值,正确地认识接受德育,明确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要求,努力且有信心达到要求。在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形象的同时,要对自己优良品德进行自我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自我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做一个明事理、懂礼貌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德”作为日常行事的刻度,把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志品质。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在认识到德育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古典意蕴的传统美德”升华自己内在的道德素养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自己的民族情感。在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对道德品质的塑造从我做起,以小我铸就大我。

2.2教育者提升德育能力,加强道德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6]教师在培育学生品德时,首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因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7]109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榜样示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以榜样示范去教化学生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所产生的效果要强,因为榜样本身就存有一种强烈的感化力量。而良好的师德不仅指教师外显的行为,也包含教师自身内在的修养,教师作为一个“活榜样”,其外在行为与内在涵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成为学生尊崇的“活榜样”。一个合格的教师在道德教化中注意自己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漠视学生的主体价值,要善于了解学生,激发和鼓舞学生,形成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并在德育方法上由简单的道德说教以及外在灌输转向对学生内在的激励与引导,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心灵和思想上的沟通,要做“平等中的首席”。

2.3立足学校阵地,发挥育人主体功能学校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有机补充,学校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切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的参与度,努力做到“道德价值指引与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8]223脱离学生生活的德育内容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接受与自我内化,正如杜威所言“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2]377所以学校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同时,学校在实施德育时,也要不断丰富德育方法,除了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外,也要注重道德实践,使知行相结合,并借助情感陶冶、模拟情境等多种方式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学校也可“通过媒介理论宣传、新媒体应用技术、新媒体资源分析、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培养、新媒体文明道德、新媒体发展走向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新颖,贴近生活,”[9]从而提升学生道德形成的时效性。可见,学校德育的实施在促进学生从他律转化到自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9-10.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马贵俊.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5):37-39.

[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张茂林,李琼轶.论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15-17.

[6]新华社.吹响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号角[J].中国民族教育,2018(10):3-5.

[7](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陈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8(1).

作者:李明婧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