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
时间:2022-01-18 09:43:55
导语:高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不少学校也都建成了网络教学平台,信息技术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也越来越显著。为顺应这一时展的要求,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设计环节上都将充分考虑信息化教学的要求,高职德育课程自然也不例外。笔者将以高职二年级《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章第十三课第一节里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一课为例,撰写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规划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十三课建设和谐文化。整部教材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所有内容。本课属于文化建设部分。其内容的学习有利于中职生深刻理解精神,重拾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职业岗位,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过比较多的人文类课程和导游类课程,了解较多的历史知识、名胜古迹、人文典故,自知未来的导游岗位负有文化交流的职业责任,对涉及中国文化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热情,且性格活泼、善于表达。但他们对各种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达到知行合一有一定的困难。3.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形成对待多样文化的正确态度;热爱先进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运用目标:能明辨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做先进文化的传承人。4.重点难点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是德育教学的根本宗旨,而思想与行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所以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笔者将培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用实际行动传承先进文化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情感上的共鸣必须建立在认知统一的基础上,行动方向选择是以正确的是非善恶辨别力为前提的,行动上的坚守、坚持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因此,笔者将“理解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学会明辨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精神和“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文化“自信之基、自信之源、自信之旅”三大板块;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以“丝路文化”为主线,创建了“沙漠驼铃”“抗战声影”“现代丝路”三个虚拟展厅,作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缩影;在教学过程上,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成“课前任务驱动、课中分享生成、课后实践巩固”三个环节;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声、影、图、文”等多种手段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在教学评价上,将课前、课后相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纵向对比,以检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过程
1.课前——任务驱动课前教师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是三个虚拟展厅的展品征集令。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团队,通过网络平台点击、抢选任务,给三个展厅选择合适的展品,按照主题的不同进行布展。任务二是结合两类典型的旅游现象,在线完成一份调查问卷。任务三是根据“一批韩国访问生即将到校参观”这一背景,请三个小组各设计一份校园参观的解说词,上传至教学平台,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前打分评价。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学生普遍认同,“热爱祖国”这一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勇于创新”这一核心价值是否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却持有怀疑态度;对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认识不统一;多数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时,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分别放在第一和第二位,将旅游现象中的典型反面案例归因为行为习惯的问题。任务三解说词的设计中反映出学生习惯于从建筑外形、面积大小、主要功能等角度向来宾介绍自己的校园,而不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理解、诠释校园。据此,教师对学生在认知、辨识、践行三个方面的现有水平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续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课中——分享生成(1)环节一:自信之基。第一团队的学生带领大家进入“沙漠驼铃”厅,浓浓的丝路风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跃然而现。点击馆中的每一件展品,讨论回答与这些展品相关的知识问题:飞天形象的来源,凿空之旅传出、引进了什么,大雁塔述说了怎样的故事,坎儿井的前世今生……在互动交流中,同学们由衷感受到中华文明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是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接着,第一团队请大家聚焦“秦铜马车”和“凿空之旅”,通过层层设问,探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背后蕴含的“追求国家统一”文化基因;引导学生从凿空之旅中提炼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懂得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安邦兴国的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接下来,教师设问:传统文化是否都是先进的呢?通过讨论、交流、对比,同学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封建思想具有腐朽、落后的特点,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阻碍前行的道路。因此,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据此,同学们对先进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所起的不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每位同学给第一团队布置的展厅以点赞的方式进行评价,文脉火炬传递给下一个团队。(2)环节二:自信之源。第二团队带领大家进入“抗战声影”厅,课前每位同学在每一个主题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观看聆听后在感言板上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抛出问题:“在民族陷于危难时,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哪里?这些歌曲、影片传递了怎样的力量?”同学们一致认为抗战歌曲、抗战影片是那个时代进步文化的缩影,能唤醒民众,催人奋进。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第二团队成员引导同学们聚焦《义勇军进行曲》,分享利比亚撤侨事件,再现国歌响彻港口的动人情景。此时,教师抛出问题“抗战时期有一股卖国有理的思想倾向,它们是否随着抗战的胜利而消失了呢?”通过网上搜索和交流讨论,同学们认清了殖民思想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由此,对两种性质文化的辨识能力及其作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平台统计,同学们归纳出第二展厅的文化之魂。随后教师点开讨论板块,有同学问:战争年代,我们用鲜血和生命表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那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文脉火炬传递给第三团队。(3)环节三:自信之旅。第三团队带领大家进入“现代丝路”厅。古代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首创带到世界各地,今天中国高铁以其卓越的性能将中国商品及文化信息带到世界各地。团队成员带领同学们重点分享高铁人创新实干、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请大家列举出与高铁精神相背离的现象及其危害,再次通过对比辨识,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同学们从三个展厅的文化之魂中提炼出先进文化的特征,同时反向归纳出落后、腐朽文化的特征,认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形成传承先进文化的内驱力。抓住这一契机,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今天的我们可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心至行随,三个小组重新审视原来的解说词,结合百年老校的文化内涵进行重新设计,每组推选代表上台模拟讲解。全体同学通过打分的方式选出最佳解说词。这两个环节检测了同学们“知行合一”的达成度。3.课后——实践巩固为了巩固知行合一的成效,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以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为中心,针对高中生、外国游客和企业经理者三类不同的游客,设计开发三条突显不同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四、教学效果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知识体系多且分散、信息量大。就本节课而言,45分钟时间教学内容涉及文化的多样性、对待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不同性质文化的作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参与文化建设。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成为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手段。文化现象浩如烟海,它的丰富性、多样性是单一的文字信息所无法表达的。它的达成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文化的解读离不开感受、感动和情感,而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信息化手段给课堂展示了更丰富的文化现象,极大地发挥了直观教学的传情作用,实现了以情明理、以情导行、以情育德的教学效果。从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对“勇于创新”这一民族核心精神的认同达到100%;在选择旅游线路时首选“文化内涵”的比例由原来的22%上升至67%;学生已经能从文化的高度去辨别旅游中乱象;重新修改的解说词突显了百年老校的文化内涵,格调更高雅。课后设计的三条旅游线路将博物馆、碑林、城墙等极具文化特点的景点纳入线路中。学生在认知、辨识、践行三个方面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此次授课,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职业自信感跃然心间。这种自信深深地感染着笔者。笔者当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一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
作者:冯冬梅 单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上一篇:多元中职护理德育价值及应用
- 下一篇:德育大学考试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