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中职护理德育价值及应用
时间:2022-01-18 09:41:46
导语:多元中职护理德育价值及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为例,从中职护理德育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合理应用,以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护理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效率,丰富当代中职护理职业教育的德育内容,培养当代中职护理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职业认同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职护理;德育
二十四节气要全面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关键点即德育课堂,选取开发新课程资源尤其是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口传心授及其实存形态,以生活化、艺术化的形式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得以世代相传。笔者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职护理专德育是必要的、可行的,因为其具有三个特征。第一,针对性。中职护理专业不同于普通高中,没有应试升学压力,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创新。第二,趣味性。中职护理课程多,内容复杂,知识点枯燥。中职护生对传统的灌输式的学科教育本能地排斥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而二十四节气惊蛰被融入到日常生活,简单易懂,能够激发其成就感。第三,时代感。医患、护患纠纷事件的逐年上升影响着中职护生的就业心理,而中职护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让其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其职业认同感,提高做好岗位工作的信心。
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在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中职生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渠道快速大量获取信息,被动地处在各种各样的制度、文化、信仰的环境中,其文化信仰和民族认同难免受到影响。为了应对这样的大环境冲击,对中职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教育刻不容缓。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方法,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学生从文献记载、互联网、问卷调查和询问家族长辈等多种渠道追溯其历史由来,在一系列的自主探索过程中领会到“惊蛰”这一节气的内涵,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几经变革,仍然被沿用至今。《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汉朝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已无必要避讳,“启蛰”又被重新使用。但由于用不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惊蛰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潜移默化过程,它在人民生产生活中不断变更、创新,最终又服务于人民。学者鲍占斌曾说:“优秀的文化遗产积淀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结构、文化情结和价值取向,使我们一见如故,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人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融合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惊蛰这一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两千年来民族文化的沉淀。让中职护理学生自主探寻惊蛰这一节气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能够增强当代中职护理学生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思想道德与职业美德
中职护生主动体验、主动学习和主动认知传统文化,结合专业特点,最终达到两个“认可”。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可,在日常生活和今后工作中传承;二是对护理职业的认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坚定职业信念和岗位信仰,树立职业美德。运用惊蛰的传统民俗小故事寓教于乐。1.“祭白虎”,化是非,多宽容。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吃人。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张绘制的老虎,用生肉抹在其嘴上,使之不能张口说人是非。中职护理班级中常会出现背后议论他人是非等现象,原因是体谅不到他人所难,不懂换位思考等,由此引发同学间矛盾、寝室间矛盾甚至班级间矛盾。创设班级“白虎信箱”,学生每日一封“白虎信”,内容为他人的优点,在次日早自修花5分钟时间随机抽取宣读。让学生通过此种方式学会宽容,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临床护理工作护士会接触到不同的患者和家属,也会由于工作原因接触到患者隐私。作为医护人员,设身处地为患者和家属考虑,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大有意义。2.“打小人”,驱霉运,树信心。打小人指通过拍打纸公仔,驱走身边的小人瘟神,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由此启发学生碰到不良情绪,要学会自我心理暗示,合理化解不良情绪。将“优秀”镜,置于教室后。学生每日进教室后第一件事便是正衣冠,大声说出“我很优秀”。让学生提高自信心,认识自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学会缓解病人及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与其进行护患沟通,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进一步开展护理工作大有裨益。3.“蒙鼓皮”,顺规律,记慎独。惊蛰,指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而人类也要顺蛰那天。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而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于中职护生而言,即5W1H“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这样做(Why)”慎独精神贯穿始终。学生既对“蒙鼓皮”有了新的体验与认知,又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和感悟。
三、书香班级与文化校园
1.提升中职护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惊蛰”作为历史文化的优秀产物,涵盖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又包含了知识属性和文化属性。因此,从中挖掘其丰富的知识文化内涵,让惊蛰走入中职护理德育课堂势在必行。从农俗谚语“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到唐代诗人贾岛的诗词“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再到现代画家吴藕汀的诗画《惊蛰》,更有中国邮政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的《二十四节气》的重头邮票,无一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中华民族对节气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从诗词、绘画到邮票,历史以更艺术更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弥补了官方记载的不足,使得“惊蛰”以一种“活”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实现了中职护生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学习的目标,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2.丰富中职护理德育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渠道,焕发出“惊蛰”在新时代的新生机。“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例如在课堂内开展每日吟诵节气诗词活动;校内组织“惊蛰诗词知多少”擂台大比拼,发起学生之间的文化PK,激发其兴趣和斗志。“请进来”与“走出去”,将惊蛰主题的书画展示于校园文化长廊,指导学生开展书法、绘画、漫画和服装设计等活动,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学校文化艺术周活动中。“线上”与“线下”互相交融,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和影响力。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社团,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设计相关的节气海报、书签、挂件、手机壳和图书等,扩大校园影响力;对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追踪报道,以专题栏目的形式到学校公众号、社团网页、微博微信中,建设文化校园,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
四、护理养生与社会实践
1.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护理实践。护理实践是中职护理学生“做中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护理实践,让中职护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体会护理职业的内涵与真谛。惊蛰后,万物苏醒,各种细菌病毒活跃,水痘、流脑和感冒等都容易流行爆发。结合相关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一是组织开展班级内情景剧表演,将春季传染病的防治内容与方法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入学习形象理解;二是组织中职护生制作各个春季疾病的宣传简报,分发至其他专业各班级及校内各科室人员;三是制作疾病防治宣传手册,服务于家人与朋友,对其进行讲解和答疑,学以致用。2.深层次多领域参与社会公益。一是针对社区、街道。《千金月令》“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组织中职护生开展社区、街道惊蛰后防虫灭虫的宣传,并进行防虫药的公益发放。二是针对敬老院、养老中心的老人。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活动,为老人义务服务测体温、量血压,讲解惊蛰时节饮食和起居的注意事项和常见肝病的防治。三是针对医院的肝炎病人。组织中职护生附属医院见习,为住院的肝病患者进行肝病知识讲解和健康宣教。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二十四节气惊蛰为例,对中职护理德育的多元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它的德育价值,充分应用于中职护理德育,真正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展斌.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扬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及其开掘应用[J].民族艺术研究,2011(3).
[3]王水维.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德育功能[J].江苏高教,2015(5).
[4]莫雪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育价值及保护[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作者:王宇 单位:桐乡市卫生学校
- 上一篇:基于数学建模的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 下一篇:高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
精品范文
10多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