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研究
时间:2022-07-18 08:33:54
导语: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德育、社会德育都需要有家庭德育的铺垫,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品质的第一环节。所以,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应该摆在首要基础的位置。家庭德育环境泛指在家庭中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一切因素,既包括家庭的物质因素,也包括家庭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家庭的自然因素也包括家庭的社会因素,它是以独特的血缘和法定关系而形成的,受家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思想道德素养、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既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德育环境。生态理论的核心就是整体的联动与发展,将生态理论引入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中,就是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家庭德育,提高家庭德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能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能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因此将三者看做一个整体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德育的最大优化。
2017年9月,本课题组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高职大一新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6.25%;其中有效问卷为378份,有效率为98.18%;无效问卷为7份,无效率为1.81%。1.1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父亲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6.18%,母亲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2.06%;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9.69%,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7.01%。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家长们具有一定的德育主体意识,其中有71.5%的家长非常认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子不教,父(母)之过’”等观点,这表明家长德育意识总体较高,明确自己与孩子道德素质之间的影响关系。但依然有近28.5%的家长在落实“第一任老师”这个职责上存在问题。第二,独生子女家庭重视德育的程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二者分别为95.3%和88.9%。第三,在家庭德育环境的认识以及营造上,82.8%的家长意识到社会道德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47.6%的家长认为当今媒体负面宣传报道对子女成长不利;15.1%家长与学校教育发生不一致概率较高,但90%的家长表示因为工作、离异、生活习惯、自身德育意识和德育行为等原因无法给孩子理想的德育环境。第四,在德育内容的理解上,93.3%的家长完全认同或基本认同孝敬长辈是家庭德育最重要内容,在认为孝敬长辈是家庭德育最重要内容方面,城市家长占94.1%,农村家长占91.5%;有55.9%的家长表示需要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他们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最为忽视的是环境教育。1.2调查结果及分析。从上述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当下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部分家庭德育处于弱化甚至缺失状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家庭结构出现裂变的较多,来自单亲、离异、问题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父母之外的亲戚照顾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家庭都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德育环境,造成了德育体系中家庭德育的缺失。其二,高职学生家长的德育意识普遍存在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有所偏离,经常会把孩子的分数和优秀程度挂钩,而忽视德育的本真。其三,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要素处于分配不平衡的状态。家庭的物质基础高低不一、父母的素养参差不齐、教育观念与方式各不相同,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德育意识也不强,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主要只负责孩子的生活照料,思想方面的教育与引导都是缺失状态。因此,对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已是势在必行。
2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路径
2.1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外部环境。德育工作能否获得成功,德育生态环境能否获得良好发展,外部环境的作用非常关键。德育生态环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是一个无言的“教育者”,所以,高职院校与家庭合作的德育教育,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为人处世原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1]。构建德育生态环境,不仅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更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做保障[2]。首先要优化学校的生态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德育生态教育。营造生态德育环境,既需要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良好的德育教育设备,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场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也需要打造良好的软件条件,整顿校风校纪,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构建德育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设非常重要,优雅的环境,优美的校园,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生态观。精神文化对学生德育生态化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德育生态思想与其文化底蕴紧密相关。所以,高校要以环境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景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位,增强学生生态文化意识,在环境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德育生态的发展。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生态化教育,要在学生现有道德水平基础上,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道德氛围,无论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都要体现环境道德韵味,这样,才更有利于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生态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环境因素对学生德育作用越来越凸显。主流社会道德文明程度、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家庭环境的熏陶等社会环境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对新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对教育者的影响,强化环境意识,在育人行动上及时调整环境教育策略,在思想上做出正确选择,要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优化社会环境,努力营造适合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以有效提高德育生态的实效性。2.2优化家庭内部德育生态环境。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靠学校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生态环境,促进家庭德育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便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便利条件,提高德育生态的教育效果。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优化家庭生态环境,还必须做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发展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努力构建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德育教育培养机制,探索“全过程育人”新思路,努力实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生态实践体系,使学生既能够做到对国家人民尽忠心,也能够做到对父母长辈尽孝心,既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也能够奉献一片爱心,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使得德育教育生态化贯穿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德育行为,推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推动德育思想,不仅进课堂,还要走进社会,走进家庭,真正深入到学生的脑子里,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构建良性的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寻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3]。2.3构建生态化的家庭德育模式。德育生态理念的提出,开启了道德教育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德育中引入生态理论,就是要保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搭建生态化的家庭德育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主建构,最终实现自主发展。2.3.1注重家校合作,开展家庭德育教育高职生家长由于大部分文化素养不高,加之忙于生计,忽视孩子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在德育问题上更是重视度不够;有些家长虽有重视但由于教育水平和能力有限,对德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和思考太少,在进行教育时采取单一、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少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做了一些探索,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专业的指导,收效甚微。学生们大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道德意识和理念并未形成内心认同、内化,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德育成长的生机,也造成了许多学生知行不一的状态。因此家长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家庭德育的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德育教育具有多面性,与教育工作者相比较,家长德育教育并不专业,家长的意志影响着德育教育效果。家庭德育生态化建设要使家长的德育观念清晰,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培养孩子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家庭德育中,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态度生硬,缺乏感情的教育,还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德育教育培养要分阶段循序渐进,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开展道德教育,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德育生态化的价值[4]。2.3.2注重生活德育,丰富家庭德育内容人的道德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日积月累,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遵循道德养成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德育生态过程,因此,家庭德育离不开现实生活,德育只有融入生活,抓住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德育的教育效果[5]。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家庭德育环境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触动和影响。如果家庭德育目标偏离生活重心,德育环境远离社会生活,就会影响孩子良好德育素养的形成,使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对“生活”给出必要的甄别和过滤,要让孩子懂得,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都要去正确面对,要从生活的本真去引导孩子,注重道德认知力的培养,引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遇事而诲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直击问题本质,在家庭生活中层层递进德育思维。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培养道德认知,用实实在在的道德事件感染孩子,引发他们道德问题的思考[6]。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生活事件和实践对孩子进行道德感知教育,还要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存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家庭德育中去,创建生态化、多元化、动态化的德育内容。2.3.3转变家庭德育形式,注重生态体验“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生态化实践教育,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雷斯尼切在美国教育研究会就职演说中批评学校实践存在着将知识抽象并脱离生活情境的缺憾,提出重视校外学习的合作性、情境性、具体性等特性[12]。情景体验教育对家庭德育实效的提高,对于创新家庭德育的形式同样适用。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体验、营造体验场、生态位优化等手段构建有利于子女思想道德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使其能在平凡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正能量,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家长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选择,根据子女的个体特征、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成长规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探索与思考。
3结束语
在新的时期里,为提高德育实效,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生态化,在构建德育生态化的过程中,要将家庭德育放在首位,在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长德育观念的转变,不断优化家庭德育内外部生态环境,丰富家庭德育的内容,改进家庭德育的形式,这既是一次全新的思考,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邹绍清,崔建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62-65.
[2]吴哲敏,沈俊.基于德育生态理论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55-57.
[3]曾令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7(7):48-50.
[4]杨月颖,贾立蕊.浅析家庭德育环境特点及其优化[J].学周刊,2011(12):112-114.
[5]李积鹏,韩仁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8):66-68.
[6]李琳琳.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矛盾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36):102-104.
作者:刘永希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 上一篇:民办高校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 下一篇:医院档案信息化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