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时间:2022-07-17 08:17:49
导语:德育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古代书院,无论是从选址、建筑的内部结构布局,还是在建筑装饰和植物景观的设计等方面均为开展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德育环境。通过古代书院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际环境等多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书院的德育环境,分析其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建设发展的启示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当代高校;德育启示
德育环境,主要是指相关教育部门,为了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从各个方面为学生所创造的影响环境,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和行为习惯。就德育环境进行分析,其可以从家庭方面进行创建,也可以从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等多个部分进行入手,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从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尤为重视书院的德育环境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书院德育环境对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也具有较高的启示作用。
一、古代书院的物质环境
1.选址。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能够充分利用环境对人文熏陶的功能,对书院进行有效选址。大多情况下,他们会将书院建设在山水之间,或是将其建立在城乡结合处、历史古迹旁。在对德育环境进行创建时,首先需要对环境地址进行选择,这主要表现在了对名人遗迹对的选择上,相应的创造者在进行古代书院设计时,一般情况下会将文化名人遗迹作为其中的首要选择,从而通过这些文化背景对圣徒的思想认识进行影响和熏陶。例如:位于湖南安仁的清溪书院,就是周必大的读书之处。还有一些书院则是在名人祠堂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在书院中奠定浓厚的学术渊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怀,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认识到其来之不易,并促进其对先贤的仰慕之情,能够加强对先贤的认识,深入了解和学习其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德育教学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2.内部建筑布局。古代书院对自身内部建筑结构的重视程度是相对较高的。在古代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是相对较高的,其对礼制的重视程度极强。在儒家思想中,他们认为建筑的形成过程并不能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过程,也不能单单依靠物质而形成,需要具有文化的承载力。并且在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在礼制的思想基础上,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森严的制度和伦理体系。它需要将贵贱和长幼进行明确的划分,遵照一定的等级秩序。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书院的内部结构。这样的古代书院,通常情况下是沿着一个中轴线,然后形成讲堂、藏书和供殿三个主体,将其设计思想进行有效的体现。3.装饰和风景布置。古代书院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对书院建筑装饰的德育内涵体现。通常来说,书院建筑需要在体现装修质朴内涵的同时,将民间的俗气进行摒弃,避免宫殿的华丽形式。同时,古代书院在建设过程中,促进景观布置,将梅兰竹菊和柏松莲荷等植物进行选择,这些植物是君子气节的代表,这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渲染,体现出德育教育。
二、古代书院的制度环境
1.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书院的教学组织包括多种形式,例如书院会讲活动,主要起源于南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至明朝东林书院时期,书院的会讲活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学术活动,并且具备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讲制度。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的东林书院每年会举办一次大型的会讲,并定期举办小规模的会讲,会讲的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参会者无论名气大小和地位高低,都可以相互间进行提问和解答。除会讲之外,书院师生之间的质疑和辩难也是书院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书院中,教师注重在课堂上采用互动的方式,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懈怠,并消除学习的困惑。在清朝康熙年间,白麓书院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疑惑进行反复求教,直至疑问得到解决为止。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书院的教学方式是构建良好制度环境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能够更加顺利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在进行会讲的过程中,不同学派的学者都能够自由发言和讨论,有利于促使学者打破门户和学派之间的隔阂,从而促进不同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和开拓学生的眼界,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其中,晨昏礼是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它需要学生在每日课前和放学时,一名学生到讲堂内敲击木板三声,之后全部学生在教师桌前向教师问安;迎接礼则是书院内师生对书院的山长、副讲等人的迎接仪式,其中主要包括拜先师、登讲席、敬茶、讲授、致谢等环节,整个过程充满了尊师重教的严肃氛围,有利于促使学生强化尊师重教的观念。2.在祭祀制度方面。古代祭祀对象主要为著名的大师、讲学家以及对书院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父母官等人物。书院的祭祀主要可以分为释奠大礼、释菜典礼以及临时性祭祀等,但是,不论哪一种祭祀其中的气氛总是庄严和肃穆的,书院也正是通过祭祀所营造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将学生逐渐地引入自我教育的状态,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得到提高。在学生进行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圣贤的形象的勾勒主要是通过字里行间进行想象,而在进行祭祀的过程中,圣贤们的形象则能够呈现于塑像和画像上,在无形中缩短了学生与圣贤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3.在考核制度方面。古代书院的考核制度,分为学业和德行两种,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断的变革,但总体来说德育考核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他评法和自评法。他评法即是他人对学生进行评价,由考核者与学生进行正面的交谈,从学生的谈吐对其德行进行评价,或是由学生的教师和同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自评法,主要是指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道德品质进行评价,学生自身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高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
三、古代书院的德育人际环境
1.师生关系。古代书院对教师的德育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能够注重气节和敬业爱生,其中注重气节是古代书院对教师进行选聘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做到自尊自爱、重视人格、崇尚独立,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品质,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敬业爱生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例如朱熹在岳麓书院任教时,时常与学生探讨问题,不知不觉进入深夜且面无倦色,看到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便难掩心中喜悦;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因自己的教师江万里的提携和推荐,才能够任秘书省正字一职,从而更好地报效祖国。2.生徒关系。就古代书院来说,它在人际环境构建的同时,也促进了生徒之间的德育教育。古代书院主要采用生徒互教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习管理效率的有效增强。而这样的教育模式,需要选举出一定的优秀学生,像“学长”和“堂长”等,在对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学业优秀,老成持重,能够为其他学生作榜样。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们能够有效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在团结友爱的环境氛围下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加强其合作精神,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当代启示
从古代书院的德育环境中分析其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进行阐述,可以明确我国在未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入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建有效的德育环境,从学校环境开始,到家庭教育环境,都需要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从古代书院的选址方面我们可以得到相关启示为:在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环境进行营造,选取相对僻静的郊区,远离城市的嘈杂。同时,可以考虑针对文学博物馆等地区开设相关德育学院的建设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其在不断地熏陶中得以健康成长。其次,应该加强师生间的讨论工作,从实际问题进行出发,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会讲等教学讨论方式的应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积极引进计算机等技术,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出发,促进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德育基础。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最后,教师要践行古代书院师生平等的素质要求,能够从知识的求真角度进行出发,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虚心接受和改善,促进良好学习氛围形成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德育素质,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从而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德育素质,改善当代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针对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问题展开研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从古代书院环境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进而保证我国在未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吸收,从而保证我国德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盛幸.岳麓书院建筑的隐性德育价值及启示[J].求索,2016(01):177-180.
[2]明成满.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3):17-22.
[3]陈起莹,龚鑫,李羚,范文文,方健健,薛明丽.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32-33.
[4]祁琦.浅析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4):67-68.
[5]王海成.儒家情感德育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2013(01):19-23.
[6]计丹峰.古代书院环境理念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33(04):109-112.
[7]彭春.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湘潮(下半月),2010(03):8-9.
[8]王华俊.当代中国德育目标的解构和重建——基于传统德育理念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05):58-62.
作者:王修文 单位:西北大学
- 上一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索
- 下一篇: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