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4-05 08:44:14

导语:德育实践活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实践活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德育实践活动,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利于道德目的的实现。因此必须认识当前德育实践活动的成功基点,厘清问题,采取对策,促其走向完善。

关键词:德育实践活动;传承性;开放性;时代性;社会性;民主性

作为德育研究永恒而又常新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利于道德目的的实现。从近处着眼,有益于落实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五大发展”理念与“六个坚持”发展原则,促进未来五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长远来看,有益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当前德育实践活动的成功基点,厘清问题,采取对策,促其走向完善。

1当前德育实践活动的成功基点

1.1注重传承性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体现中华民族性格气节、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源泉。不仅如此,各地还从不可再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的资源,并促其走向现代化。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常常具体形象化为家乡文化,为此不少学校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风格和地方气派的德育实践活动,讲好地方故事,发出地方声音,凸显一校一品,用民族传统、文化家园,培养学生民族尊严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譬如,将地方上古往今来的文化名人、层出不穷的文化作品,变成德育实践活动的活水,使先贤不朽的生命、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在新生一代鲜活的生命发展中延续。

1.2注重开放性

当前,德育实践活动顺应开放潮流,不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让中国公民以“文明担纲者”的身份向世界诠释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更有气势展现“世界公民”的姿态。学校利用中外游学、交流等活动常态化的大好机会,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沟通互学,让彰显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优秀文化融入自己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交流、碰撞、融合,让学生充实、提升、完善,从而具有四海胸怀、全球视野、世界目光,正确处理好成长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为建设和谐世界尽责出力。

1.3注重时代性

德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摒弃“傲慢与偏见”,代之以开放、开明的心态,他们不再说“官话”,代之以“人话”,甚至用起了流行的网络用语,使学生觉得亲切亲近;他们变成了网络论坛、网络qq群、各类微博、虚拟社区、主题网站等的“版主”“博主”,引领学生在网络“知识宝库”中遨游,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和消费方式,传达正面信息和弘扬主流文化。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喜用的通讯工具的最佳契合,通过创设合乎学生胃口的活动,精心设计诸如网上投票、网络祭扫、网络捐赠、网络公益、微电影等活动,使学生得到德性的滋养,实现学生对德育实践活动由被动参与到自觉践行的革命性变革。

1.4注重社会性

道德实践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践行措施,除了在校园内体验,更是走出学校,走向实实在在的社会,融于日复一日的生活,从而拆除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学生不仅会读课堂内的一本本“小书”,而且也会读社会这本“大书”,使学校原有的轰轰烈烈的五天德育效应与两个休息天的家庭、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由消解到共融。例如将“学雷锋活动”与“赠人玫瑰留有余香”的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和常态化,努力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形成人人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局面,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创新社会治理,净化社会风气,推动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1.5注重民主性

德育实践活动运用民主协商的相关机制,即教师主体确定德育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学生主体确定德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而在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则师生互为主体,教育中的规范性与学生主体性得到和谐统一。在民主、平等、真诚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充分表达观点,交流沟通,特别是老师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渴望和要求,了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觉得德育实践活动有用;了解学生对哪些活动乐意听、喜欢看、“人人想参与,人人可参与”,让学生觉得德育实践活动有趣;了解学生想自己做主的心理驱动,将舞台还给他们,将机会留给他们,将成长留给他们。学生则学会既接受支持自己、和自己相同的意见,又悦纳反对自己、和自己不同的声音。

2当前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拿来主义”“形式主义”盛行

在德育实践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往往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是“拿来主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好像“捡到篮里都是菜”。二是“形式主义”。书院的重现、汉服的仿效等似乎成了最时髦的带有传统味道的德育实践活动。

2.2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在德育实践活动面向世界开放的同时出现了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肯定,照抄照搬。不顾中国国情,开口言必国外的“主义”“理论”“范畴”,甚至现成搬用具体方案。二是全盘否定。有些人号称“新新人类”,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而有些人又像九斤老太,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害虫毒草。

2.3放任自流,缺乏创新

在德育实践活动紧跟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同时带来了以下两大问题:一是放任自流。放任学生对网络世界的一切盲从跟风,妄议轻信。二是创新乏力。“互联网+”似乎成了唯一的传播方式。

2.4学校唱独角戏

走向社会,开展知行合一的德育实践活动,不自觉地出现了学校唱独角戏的问题。有人以为,学校应该是唯一的净土,学校理应是美德的唯一坚守阵地。

2.5“你是民,我是主”的偏狭心理、情绪化的诉求

在民主协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你是民,我是主”的偏狭心理。有些人只想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应该得到伸张。二是情绪化的诉求[1]。用感情替智来思考和要求。

3解决当前德育实践活动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2月,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总结,批判继承。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外,不应忘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且促使其实现现代转化。例如学校进行背诵古诗、诵读经典等活动时,要经常问问学生,“你们懂了吗?”“你们信了吗?”“你们用了吗?”以防流于表面,影响收效。

3.2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合理因子和有益因素

2015年9月28日参加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关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论述,为学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培养世界公民素质指明了方向。外来文化要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必须将其中国化,“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开花结果。外来文化既非洪水猛兽,也非完美无缺。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因子和有益因素。

3.3让法律和道德为“互联网+”保驾护航

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4]要让学生科学分析、理性看待网络世界,提高鉴别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加强监管与引导,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正面声音占据网络阵地,对问题不隐瞒、不回避,在“黄金四小时”作出反应,把握主动。在创新“互联网+”传播的同时,要给传统传播平台留有一席之地,要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制能力,防止因“互联网+”不完善而使存在的问题渗透到德育实践活动中。

3.4形成自下而上的实践服务的宏观环境

2013年参观考察山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5]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但学校德育最终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所以要形成自下而上的实践服务的宏观环境,让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家庭关注和学校推行形成合力,真正发挥道德实践活动的养成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但学生不是志愿服务的唯一主角,要形成全社会全员参与的良好风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扬志愿服务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影响作用,释放巨大的乘数效益,使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

3.5塑造具有现代公民人格的理性师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6]中共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精神是行事的原则,道德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人人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同时应尽义务保证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老师不能高高在上,用权威、说教来压制学生的正当要求,不能为了所谓的德育实践活动的效率让学生绝对服从;当然学生也不能认为自己个人的所有愿望都是合理而且必须满足,不能偏执到仅仅只想个人利益诉求的实现,全然不顾个人必须承担集体责任。民主协商的所有参与者要学会从全局出发,换位思考,互相尊重,理性包容,求同存异,按照大家期望的最大公约数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作者:刘芝澄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

参考文献:

[1]王宗荣,崔兴毅.高校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功能探析[N].光明日报,2015-10-31.光明日报,2015-10-31.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

[3].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4].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EB/OL].

[5]慎海雄.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N].新华每日电讯1版,2013-12-09.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