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论文

时间:2022-12-15 02:52:57

导语: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论文

一、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和生活化的内涵之界说

中职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行”问题,即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问题。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完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行为,是一种非他人指导的道德生活实践;而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道德生活实践。这种师导性道德生活实践是经过学校和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的,是在学校和教师道德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发挥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实践获得较为系统的道德实践经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道德行为转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实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则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维和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进行自我设计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动地做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中的师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即教师对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导师作用不是替代学生进行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适宜的“导行”;同样,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弃或摆脱教师必要的、适当的“导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导行”中自主地开展道德生活实践。因此,中职学校只有将德育的课程性与德育的生活化有机结合起来,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理实”一体和学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统一,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而轻视德育的课程性学习或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实践,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和生活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学生德育生活实践的师导性,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性

一方面,学校要注意系统设计学生德育生活的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师导性。学校要从德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法纪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团队归属感,提高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在系列化德育活动的熏陶过程中,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例如,笔者学校对金州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德育材料进行了选择性设计,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金州历史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金州的过去和现在,了解金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学生对金州这块热土的热爱。学校还对毕业生岗位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系列化设计,不断充实和丰富德育内容,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文化的认同感。如学校在教学楼每层楼走廊建起了专业长廊、职业墙、职业明星专栏、道德明星专栏,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如学雷锋月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等,这些系列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情怀,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精神,同时还自然而然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的自我实践,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生活是第一课堂,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道德践行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做”,来感悟良好的道德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对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生活实践,遵守学校的生活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教育学生要主动地将自己的行为融入社会道德规范允许和提倡的框架内,完成向社会人和合格公民的转变;要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要求,完成向合格职业人的转变;要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转化到家庭美德的范畴中,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热爱劳动,简朴节约,与邻里和睦相处,完成向有家庭美德的人的转变。在职业学校德育过程中,尽管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内外因素很多,但是课程性德育中道德知识的“师之所授”和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生之所受”,德育道德生活化实践中学生道德行为的“生之所行”和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师之所导”,则是职业学校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主体因素。这种主体因素突出表现为:“师”是德育课程性“理论知识”的“授之主体”,是学生德育生活化实践的“导之主体”;“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理论知识的“学之主体”,是德育生活化实践的“行之主体”。所以,必须将师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特别是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对于人文生命成长、学业事业成功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是一个人得到社会认可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这个问题认识到位,才能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性道德理论学之有知,对生活化德育教育的道德行为行之有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生只有把学校德育教育看成是“利我”的道德“自育”,才能真正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关晶单位:大连市金州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