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德育论文
时间:2022-09-18 09:22:40
导语:我国高校德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提取地域文化的优秀精髓
地域文化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它反映的是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情感、心理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毕业后可能去往五湖四海。一些大学生认为,地域文化的地域性与高校生源和去处的广泛性存在着矛盾,地域文化很难走出地域性限制,从而对其缺乏学习兴趣,这在冼夫人文化的调查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俚人领袖,终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为岭南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先后称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和“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1400多年来,冼夫人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粤西发挥着重要影响力。但是,在粤西高校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的人认为冼夫人文化是粤西地区的特有文化,难以在粤西以外产生影响。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地域文化很难走出地域性的认识,与他们对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有关。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表层文化,主要指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文化;中层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制度、风俗、礼仪、宗教、艺术等方面内容;底层文化,反映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从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的角度看,各地域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特色;但从底层文化的角度看,各地域文化之间是和而不同,它们在精髓上是相通的,都是中华文化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一体多源,中华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各地域文化之中,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空间内。产生于粤西沿海地区的冼夫人文化也是如此,它既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又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儒家思想深深渗透到冼夫人文化之中,是冼夫人文化的精髓,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粤西地区,在中华大地上具有普遍性价值。
1.具有爱国精神。
冼夫人的爱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地方利益的原则。冼夫人身处民族大分裂时期,她没有凭借强大实力谋求地区霸权,而是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打击地方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2.坚持家庭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
冼夫人认为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当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勇于放弃家庭利益。如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叛乱,陈朝军队来伐。欧阳纥为了增强军力,召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一同叛乱。冼夫人知道后,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出兵与陈朝军队内外夹击欧阳纥,平定了叛乱。其次,倡导融合精神。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岭南地区的首领,冼夫人顺应历史潮流,大力推进民族融合。冼夫人与苗裔冯宝结婚,促进了民族融合。当时,岭南俚人地区处在渔猎和农耕阶段,与中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这导致上级官员冯融的号令难以实行,见到这种情况,冯融采取与冼氏家族通婚的方式加强民族融合,使其二子冯宝与冼夫人结为夫妻。两人结婚后,冼夫人戒约本宗,要求辖区范围内的外来人与本地人一起遵从号令,加强了民族融合。同时,冼夫人为加强汉俚融合,着力推广中原文化。冼夫人推崇儒家“忠孝”、“至善”等思想,革除本族的制度陋俗,鼓励汉俚交流,大力推广汉语、汉字,支持汉族官员开设学校,岭南地区的社会风气明显改观。
3.具有民本精神。
冼夫人深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把自己置身于百姓之中,亲民爱民,安民富民。冼夫人深知百姓所受战争之苦,她尽量避免参与战争。如果战争难以避免,她会做好安抚工作。每场战后,冼夫人都会去慰问百姓,解决百姓的生活、生产难题。冼夫人为了提高岭南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经济革新措施。如在农业上引进了优良品种和铁器,在手工业上引进了中原的制陶技术和冶炼技术,商业也得到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景象。
4.秉持廉洁精神。
冼夫人积极推行廉政,要求其管辖内的官员遵守操行,严惩贪官。《隋书》、《北史》等诸多历史著作都记载了冼夫人惩治贪官的事迹,尤其是冼夫人揭发广州总管赵讷,使其因贪污受到严惩,深受人民群众和历史学家的好评。赵讷在任广州总管期间,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引起群众严重不满,破坏了民族团结。冼夫人严厉批判赵讷的所作所为,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赵讷的犯罪证据,并禀报给隋文帝。隋文帝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遣人到岭南地区调查,发现了更多赵讷贪污的证据,最终处死赵讷,其赃款被全部没收。
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文化背后隐含着共同的中华文化精髓,它的影响超越了某一特定地域的限制,能在华人圈内产生强烈共鸣。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提取地域文化的优秀精髓,使之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
二、实现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源远流长,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面临着如何实现现代性转换的问题。在高校,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看法存在偏差。以冼夫人文化来说,4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冼夫人文化形成于古代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很难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高校德育要发挥地域文化的应有价值,应着重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消除地域文化能否适应现代化的疑虑。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对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持悲观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反传统思潮的影响。我国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规模贬斥源于“五四”时期。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我国要摆脱颓废趋势,必须打破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羁绊,使国民性得到根本改造。陈独秀认为,我国旧有文化已经一文不值,孔子之道“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与现代社会没有调和的余地。在“”期间,反传统思潮再次甚嚣尘上,要求破除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与传统彻底决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又出现了反传统思潮,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着巨大冲突,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在我国近百年来的不同时期,反传统思潮的产生原因、特征、作用各有不同,但在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现代化上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传统文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现代化实践来看,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不能相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现代化不是否定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与创新之上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可以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不能也无法割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只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站稳脚跟和开辟未来。应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精华成分可以与现代化实现有机融合,展现其当代价值和魅力。科学甄别地域文化资源,使其优秀精髓实现现代转换。地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化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依然是个难题。地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既有精华的内容,也有糟粕的成分,高校不能直接把地域文化资源拿过来运用,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甄别。对于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部分,要充分继承并根据时代变化进行现代性改造与转换;对于那些不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要勇于摒弃与革除。就冼夫人文化来讲,可概括为“忠”缘文化、“仁”缘文化、“物”缘文化和“神”缘文化。要有效发挥冼夫人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对这四部分进行区别对待。“忠”缘文化、“仁”缘文化和“物”缘文化属于冼夫人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对其加以继承,并根据新时代需要,剔除其封建色彩,使之转换为现代爱国主义和民本思想,把冼夫人纪念碑、馆等“物”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人们爱家、爱乡、爱国、爱民。“神”缘文化是对冼夫人的迷信化和神圣化,粤西地区群众把冼夫人称为财富、子嗣、健康的“保护神”与化解矛盾的“和合神”,对其顶礼膜拜,祈求保佑。“神”缘文化虽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总体上讲属于冼夫人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应予以摒弃。
三、明确地域文化的德育价值
当下,实用主义在高校颇有市场,大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之前,往往会对其作出“有用”或“无用”的判断。对“有用”的课程便会认真学习,对“无用”的课程则会消极对待。在高校专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功利思想影响,大学生对课程价值的判断容易出现短视情况,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把对就业能产生直接影响的课程视为“有用”的课程,否则就是“无用”的课程。这种判断使显性价值突出的课程被热捧,隐性价值多的课程被冷落,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地域文化作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通常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不像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那样可以直接用数字来衡量,这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看不到地域文化的价值。本课题组关于冼夫人文化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有61%的大学生认为冼夫人文化对其成长难以发生影响,近76%的大学生认为冼夫人文化对其就业没有帮助。面对一些大学生对地域文化价值的误解和质疑,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行科学解释和有效应对,使地域文化的隐性价值从大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来,让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其健康成长的帮助。
1.地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灵魂和核心,它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冼夫人文化中的爱国、民本、廉洁等思想,为高校德育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素材,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高校德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大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地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相对于生物性而言的,它主要指个体在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等过程中具备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如自制性、依赖性、服从性、利他性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能仅局限在“象牙塔”内,要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社会性,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地域文化渗透到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日常生活之中,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性提供了广阔平台。如粤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冼夫人故里故居、参与纪念冼夫人的祭祀活动、举办冼夫人文化征文与摄影比赛等活动,了解粤西地区民风民俗,体验冼夫人文化带来的真情实感,增强热爱家乡、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地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包容与创新意识。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各自地域文化的印记。通过一起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兼容并包的心态,尊重各地域文化间的差异,接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克服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同时,大学生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比较,有助于发现各自地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高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科学运用地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高贺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
- 上一篇:技校德育论文
- 下一篇:关于初中教师作风的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