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完善措施

时间:2022-04-02 08:40:05

导语: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完善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完善措施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德育活动运行的属于高校范畴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高等院校中,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的因素非常广泛,但德育活动“总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进行的,人也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的,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受到这一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1]。依据德育环境中的影响因素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笔者归纳总结了六个重要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生寝室环境

学生寝室环境是指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甚至是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同学,由于学校的公寓管理办法或有关规定而学习生活在同一间寝室,通过相互影响、互相磨合而形成的影响寝室成员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外在因素的总和。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生活方面有着浓郁的本民族特色,普通院校往往将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将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安排在同一间寝室,使这种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就更加凸显。而且,寝室成员不是由个人选择的,一经确定,往往就要在一起共同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活,这说明寝室环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此外,寝室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私密性的空间,是学校教育管理较为薄弱的一环,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拥有较为自由的个人空间,因此,教育学生学会“慎独”,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班级集体环境

来自不同地区、城市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相同或相近而组建了一个共同的班集体。通过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组成了一个较为严格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健全,有着较强的纪律性。所有成员将在班级中共同经历几年的学习生活,班级环境比较稳定。班级成员由于所学专业一致,存在考试成绩排名、各类奖学金、荣誉的评比以及将来就业去向相同或相近,事实上存在成员间较为激烈的竞争,班级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性。事实上,班级的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班级集体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弱,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因,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与汉族学生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对班级环境存在排斥心理,不愿意参加班集体活动。但是,一个学校的学风是通过一个个班级的班风表现出来的,学风和班风这种合二为一、相互交融的关系,要求学校加强班级环境建设。

(三)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开展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影响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环境。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班级成员的影响暂且忽略,课堂教学环境就直接地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以及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师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操作流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是专门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计划地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教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教师素质。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为人师表,德高为范,对待教学工作态度端正、满怀热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作用。

(四)学生组织环境

党团组织和群众性的学生自治组织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组织的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这就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面,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更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由于升学、毕业等原因,学生组织成员流动较大,有人加入,也有人退出,表明了学生组织环境具有不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组织是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自愿加入的,在组织中很容易找到自己较为熟悉的感觉,有着较为强烈的归属感,学生组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此外,学生组织为大学生展示才艺、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特别是少数民族有着能歌善舞的优秀传统,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多才多艺,很快就在学生组织中崭露头角,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校园公共环境

校园公共环境是指高校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构成的公共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外部影响之和。校园公共环境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学生进入大学的直观印象就是学校的建筑,学校的建筑承载着学校厚重的历史,体现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和办学理念,散落在校园内的人文景观也传递出鲜明的育人导向。二是管理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直接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要建立健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有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良好环境。三是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理念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作风是学校校风的直接体现和生动展示。相对于社会而言,校园公共环境具有封闭性。但是,校园公共环境是社会大环境在校园内的一个投射或是一个缩影,是学生踏入社会前对现实社会的最初认识和感观印象,对学生德育有着重要影响。

(六)校园传媒环境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校园传媒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校园新媒体如网站、手机报、微信、微博、QQ群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了新的信息舆论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在校园的广泛运用,网络为当代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以其传播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吸引力强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影响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如2009年发生在新疆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网络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为了控制局势,随后一段时间,新疆地区的互联网也被迫关闭一段时间。这一事件,显示了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双面性。面对新媒体对高校传统德育模式的较大冲击,有关单位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与会的高校代表共同探讨校园媒体在营造正确舆论导向和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创造积极的信息舆论环境。

二、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的意义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不断调整,价值观念深刻变化,民族问题在新的历史阶段呈现新的特点。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优化德育环境对于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正确的德育导向

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有利于弄清“德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德育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日常行为的管理,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在我们国家,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现代公民,努力造就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的教育环境,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环境,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共筑中国梦的教育环境;使得德育的方向和目标更加鲜明。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要避免或减少各种错误思潮如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坚决反对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行为。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要将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努力把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的因素都朝着正确的德育导向上发展,强化外部环境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巩固与深化。

(二)有利于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有利于弄清“怎样开展德育工作”的问题。德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德育环境内部的各个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是通过综合的方式进行的。然而,创建高校少数民族德育环境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思政教研部等,都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如何实现各部门在德育工作上相互配合,形成由“九龙治水”到“九九归一”的良好局面,是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意义所在。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工作合力,一要优化影响德育的种种因素,实现德育环境内部的优化,释放德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二要实现各种影响因素的优化组合,避免各种积极因素的相互冲撞抵消,避免德育部门之间重复工作,浪费德育资源,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三要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整合德育资源,协调德育工作部门,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党团组织的主阵地的积极作用,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三)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有利于弄清“取得什么样的德育效果”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能够取得符合一定社会规范所要求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这一论述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环境的性质、状态、特点等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优化德育环境,使影响德育的因素都能释放出积极影响,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环境充满了正能量,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当前,社会上贪污腐化、司法不公、诚信缺失等社会不良风气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纠正。毫不讳言,这些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被视为纯洁神圣的大学校园,贪污受贿、学术造假等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高校来说,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小环境,并积极地过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德育对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3]该论述强调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决定了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优化环境。笔者积极探索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环境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建立助教、激励和示范相统一的学业提升体系,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强。进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据华东理工大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次调查显示,“83%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现象,高于普通汉族学生的25%左右;有68.8%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一时感到学习非常吃力,28.8%的学生感到比较吃力,这也远远超过普通汉族学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3.4%和24.4%);这个比例在大二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所降低,分别有41.3%的学生感到非常吃力和31.2%的学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普通汉族学生大一时的平均水平。”[4]因此,必须重视这一现状,努力创建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成绩进步的学习环境。一是学习上帮助。可以邀请高年级同学充实到“学习助教”队伍资源中来,建立以“一对一”学习互助组为主要形式的学业帮助体系,同时,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薄弱的现状,可以成立英语学习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英语视、听、说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物质上激励。为了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燃起学习的信心,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质奖励,哈尔滨工程大学进行了有益探索。该校先后制定《哈尔滨工程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各类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单独划块、评定的方式;重新修订《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学生(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奖学金评比办法》,提高获奖比例,最大限度地鼓励少数民族学生。“2010年,全部少数民族预科贫困生都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实现了全覆盖。有107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获得奖学金,占申报人数的50%。”[5]三是形象上示范。榜样的力量是以一定的榜样为载体形成的形象强化,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高校学生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吸引力。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注意发现和培养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典型代表,宣传其先进事迹。通过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秀代表,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做成展板在校园里进行巡展,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关心、关爱和关注为主题的温情工程,创建温馨的生活环境

少数民族学生有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此,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困难,为经济所迫,平时省吃俭用,刻意压缩自己的娱乐活动。学校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每到节假日,要组织有关部门慰问少数民族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开展爱心路费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二是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习俗。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比如很多学校食堂开设有清真餐厅,尊重了回族学生的民族饮食传统,满足了回族学生的用餐需求。此外,每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少数民族学生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学校的有关领导和部门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庆祝传统佳节。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有关领导与该校“各院系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多民族的师生汇聚于一场文艺晚会,欢庆一年一度的各民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6]。三是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和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高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高校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延边大学成立了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中心,各院系相应成立了心理辅导站、同辈咨询部,各班级都设有心理委员一职,形成了覆盖学校、院系和班级的三级组织体系,加强对包括朝鲜族在内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延边大学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6届“心理文化月”活动,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系列讲座、心理咨询培训与团体辅导、心理学电影展播及解析、心理环保区、心理漫画展、身心健康拉拉队比赛等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已成为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品牌。

(三)建立活动场馆与学生组织并重的文化育人基地,创建先进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少数民族德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创建德育文化环境,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其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该校校园环境洋溢着浓厚的军工文化,以军号声作为学校作息时间的提醒已经在校园上空回响了60年。以学校建筑和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的哈军工文化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建设中的哈军工纪念馆也步入国家级博物馆序列。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坐落在校园内,为进行民族历史、文化、风情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重视学生组织的文化载体作用。哈尔滨工程大学鱼皮画协会是以传承赫哲族的鱼皮画艺术为目的的学生社团,该社团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系统传授鱼皮画的制作工艺;举办鱼皮画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赫哲族群众,走访慰问民间的老艺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实际了解有关情况;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成立大学生创业公司,利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建立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的舆论宣传红色阵地,创建文明的传媒环境

“舆论强化主要是通过媒介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来强化人们对某一思想、行为的认识。”[7]优化传媒环境,为德育活动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宣传内容上,要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高校要依托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报刊和官方网站掌握宣传的主动权,确保宣传格调和内容的健康。辟建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建立一批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吸引力强的红色网站,及时宣传国家时事新闻和大政方针,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事迹,旗帜鲜明地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在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思想引导作用。创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以推进新媒体工程建设为牵引,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新媒体中心,主要负责该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的日常维护,业务链包含社交网络、新媒体播音、微视频、手机阅读等版块,以新媒体作为核心特色,塑造了“华小科”这个虚拟的卡通女孩形象,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一张家喻户晓的新媒体服务名片,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新浪了2012年度微博影响力榜,该校官方微博列高校影响力榜第二位,目前粉丝数逾20万。该校通过微信、微博设计开展有影响的在线活动,打造精品栏目,搭建学生思想沟通平台、文化交流平台、成长培训平台,发挥新媒体隐性育人功能,促进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陈坤仲帅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