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革新

时间:2022-05-18 04:34:00

导语: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革新

一、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里常见的一系列问题

1.德育内容抽象而空泛。在高校德育工作内容里,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带给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换句话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来教导学生有光思想理念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一道德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传授手段的,始终有“知识本位”的一种偏颇,过度的重视理论知识跟认知力,而忽略了社会实践能力跟实际动手能力,将德育变成了一种记忆性的文化知识。原先就很抽象的课本内容就变得更加空泛了,直接跟不上时展的不发,而教育内容也很难被学生吸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不良的信息腐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以及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不免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疑惑甚至混乱。他们渴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疏导,获得帮助。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空洞而抽象,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很难从中得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德育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要跟现实社会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意义活动项目。而目前德育内容的教条化却忽视了德育对象的主体参与、选择和内在情感需要,没有从实际出发,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用道德实践去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当然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德育的预期目标。

2.德育手段单一而机械。现阶段的高校德育工作,还是一种密闭、封锁性的境界,事实上,课堂就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唯一区域,而课本教材同样是教育参考的唯一内容材料,老师给学生授课就作为最简单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的德育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跟学校之间、跟社会之间的互动缺失了,少了多途径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流,进而使得德育跟现实发生严重脱节现象,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适应不了社会就业标准,让整体的实效性低了一个层次。

二、信息网络话的进步给予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性、机遇点

1.挑战。

(1)事实上,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教育家的权威性。在之前的教育工作里,教育家一直都有一种经验跟信息数据方面的优势,其主体性作用体现的异常明显,可谓是不可动摇、不可侵犯。当然换句话来说,就因为这样的德育工作教学模式,让所有施教者都能具备计划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目的针对性。老师跟学校再也不是原先的主宰元素,而教育者原本所拥有的优势性也慢慢被削减,教育家跟被教育的人双方的身份分界不再那么明显,使得教育家总是会处于尴尬的情境中。

(2)网络的发展使德育的内容更为复杂化。前期进行德育工作时,教育家门总会精心挑选教学内容,有价值性地挑选一些科学、合理地教材资源来集中性地传播德育知识,进一步改变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跟行为操守。可惜遗憾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宽,使得信息数据的传播慢慢不受老师跟学生家长的限制、掌控了。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广泛庞杂,且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有的甚至是反动的。就像西方国家所应用到的网络技术,通常都是传播资产化阶级意识以及人生价值观,反之,抨击社会主义阶级意识跟人生价值观。现阶段,大学生所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还在一种不稳定状态,总而言之,很容易被那些不健康、不合法的思想所侵蚀、吞没。

2.机遇

(1)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拓展德育内容。由于先进技术的研发,那些网络型的媒体都具备开放、综合以及信息量大的一些特性,整个内容都非常丰富、充足,可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有用的教材资源,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网络型信息传递还是可共享、可实时传输的,进一步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现实性以及时代感。在多媒体技术被引入之后,教育者就可以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结合社会新闻报道、历史纪录片的图片、视频来播放给学生观看、了解,换句话讲,就是提供学生一种事实真相,让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可信、可行。

(2)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和丰富德育手段,使德育模式更加多元化。没有网络技术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总是会局限于地域和时间这两方面,通常老师跟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强迫式灌输教育方法,原本应有主体性的学生变得被动化,这样最终的结果学生获得的就是事倍功半的低效教育。网络化信息技术是进行传播、交流的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互动性、多元化的特性,已经成为传播思想道德知识的主要载体。高校德育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新的载体促进传统德育模式的更新。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图文并茂以及声音视频相结合的优势,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带来的效果,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水准。

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创新

1.强化创新德育介体的力度。德育介体在这里指的就是德育内容主客体之间进行联系、作用的中间体元素,有:德育工作的主体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载体。在内容创新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一方面,在教学时必须要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一些时政要闻,将学生最感兴趣、社会最为焦点的话题结合德育讲述给学生,进而强化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德育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填补因信息网络发展到来的德育空白。在教学模式这一点的创新上,通常以多媒体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整个德育工作的核心,并跟其他一些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利用网络化技术,创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在创新载体这一点上,应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使之转化成德育事业的最新、最先进载体。一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德育过程和德育管理。可以创建远程教育来宣扬、传播爱国精神、集体性以及社会主义的思想,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最合理、最正确的道德思想价值观;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教育跟服务结合起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再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就业加以分析、指导,进而构架起学生跟思想道德的交流舞台,全方面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学知识,让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强化整体教学的针对力度。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想要创新德育项目,就要有高素质、高质量的老师团队。由此可知,高校必须要大力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培养起一支有高效政治理论知识,并熟悉德育工作教学规律的队伍,还要求这支队伍能够掌握住网络新技术的实时动态、发展创新。进而让广大德育工作者能够提高自身应用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举一例来讲,老师做多媒体ppt课件的时候,必须要精心设计课件,要求融合德育内容的科学性跟艺术感,让此课件的设计不但符合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性,还符合了学生学习德育、接纳德育的心太跟认知水准,同时,应将文字、图片、影像通过多媒体整合起来,让学生享受到美感,对学习德育更有积极主动性。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当加强“课外”的德育教学,利用博客、电子邮件、BBS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想要有的放矢、伸缩有度的话,老师就要将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应用,系统性地调查学生思想素质。加以统计、解析,进而清楚了解到大学生切时的思想道德,更高效地去引导学生。另外,高校德育主体应明确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地位,不要本末倒置,因过多和机械地使用多媒体,由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变成了“电脑灌”,既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情感认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改善师生关系,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建构的主体性活动的基本认识[3],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立起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切忌“居高临下”、善于“换位思考”、力求“教学相长”。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过程里,老师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去指导学生去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在交流中“因势利导”,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