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德育问题思考
时间:2022-05-18 04:20:00
导语:农村学校德育问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是学校、老师或者家长等教育主体为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的教育主体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目标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质是教育主体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工作是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德育和对德育过程进行管理的总和。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架构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交流激荡。公民身份主体性不断增强,道德心理归属回归多维真实的生活,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向开放多元价值融通和认同转变,从顺从特定的社会“话语形态”向选择适合“主体性人格”发展的价值观转变。①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人,留守儿童的总量超过了全部儿童总数的20%。中国的留守儿童大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等现象的增多使得德育教育三大阵线“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家庭这一板块成为德育的短板。这些因素必然会冲击和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价值观尚未成形,引导他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十分迫切。
1德育工作高度认同、中低行动
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较为突出。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要求的具体化,德育工作要以教育目的为导向。而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对及格率、优生率和升学率过度偏爱。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成绩、升学率几乎占据了对教育行政者和教师考核内容的绝大部分,而德育工作则被忽视,分数几乎成了评价学生、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而德育则被束之高阁。现行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中德育工作的权重太小,总体上对德育工作表现为意识方面的高度认同,实践方面中度行动,甚至是低度行动。德育工作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农村教育行政者和中小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准确地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德育工作规划上。中小学生主体性不强。德育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学校德育制度、规章的有效性和中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弱。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中小学生,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等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中不强,几乎都是教师定制式的进行输出,学生被动接受。与智育不同,德育要求教育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应该是一个“润物细如声”的长期持续过程,忽视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心灵体悟、情感激发和生命之间的交流,“灌输式”“填鸭式”的“洗脑”是难见成效的。在德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才能激发中小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德育工作形式化
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方法缺乏实效性,注重课堂教育,忽视课外的实践性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严重脱节,出了问题学校、老师充当救火队员,问题解决后又松懈下来,德育工作形式化问题突出。德育途径单一,德育内容与中小学生实际不相符。德育理念大都代表和反映着家至上的意识,即带有明显的社会本位属性,而忽视了个人属性,例如强调奉献而不谈索取,强调大局观念,而不谈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义务与责任而不谈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这种思想等等。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也都是弘扬主旋律,回避假恶丑,德育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占了绝大部分,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疲软。这些经过过滤的、具有超越性的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难以给学生真实的生活以指导,也就很难有效地让学生产生理论、实践、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认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严重脱节。当前在广大农村,学校教学的软硬件不足,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现状的关注度不高,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农村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社会组织缺乏,一些诸如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和黑社会组织对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的任务主要落在了家长和学校身上,而二者又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
3德育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乏力
在新形势下,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如果德育工作者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那么德育工作就难见成效。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开拓创新,“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推动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德育工作是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性工作,要有效地将德育融入课程教育当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而这正是农村教育的短板之一。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应该符合“两种身份,四种功能”的标准,即专职德育工作者在身份上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在工作中他们必须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管理服务功能、教学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②然而,在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组织缺乏“学习型”色彩,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学习不足。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几乎都是针对教学理论与方法,对校领导的培训也缺乏针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中小学的校长、政教主任、教育主任和任课教师往往都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开展德育工作;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能够直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方面,对德育方面的学习投入不足。德育科研理论研究缺失。“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③农村中小学极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科研活动,而几乎没有开展过与思想品德课相关内容的实验性教学活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较低,民主与法治教育意识较为缺乏,师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缺乏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和胜任民主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教师。农村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亟须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4德育工作考核与奖惩机制缺位
德育工作考核与奖惩机制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德育管理工作的考核与奖惩两个类别。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德”方面的行为表现难以进行科学、客观的考核和评价,考试“指挥棒”对其教学重点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中小学生的德育的教育主体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不便测量,德育工作成果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可能要几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方能见成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对德育工作的奖惩考核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德育工作的考核与奖惩机制缺位问题十分突出。纵然,有德育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形式化问题也较为突出,评价标准具有典型的终结性和政治性色彩,①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要么是进行简单的“优良中差”界定,要么是缺乏调查数据。没有考核、评价就不能辩明德育工作的成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进行奖励,看不到成功就无法从中学习和借鉴,看不到失败就无法改进工作。
5结语
多元思想交汇、碰撞,“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对新形势下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高度认同、中低行动,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乏力,德育工作考核与奖惩机制缺位,直面这些问题,明确当前农村中小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对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上一篇:教育机关抗旱保学工作方案
- 下一篇: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