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高校生德育推动作用
时间:2022-05-18 03:57:00
导语:美育对高校生德育推动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它和德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美育则是架设在德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纵观中西教育史,融善于美,也即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学理的依据和思想渊源从古至今都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个把美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人,把美育的作用上升到了相当的高的程度,他这样评价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因此主张借助美感教育来实现。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则提出,“美育”的初衷就是通过从事美的教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类,从而进一步拯救整个人类社会。他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审美教育当作了高校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内容。具体来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美的感受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对美和美感的直观形象来感染人,从而触动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学校的美育工作应当把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适时地在学生中普及各种美育活动的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在美育内容又占据了首位的位置,艺术表现形式是美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学校应从学生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做起,经常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艺术展览以及艺术讲座等等,并且努力将这类活动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听听音乐会,参观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会等。另外,我们要把美育工作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中,为构筑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添砖加瓦,从而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可见,德育和美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的。美育需要德育的指导实现自身的升华,使审美意识具有更高的理性和思想性;德育则需借助美育丰富的内涵,进而使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的灵魂是德育的主旨,而人的内心世界是世上最丰富而又最易变化的东西。此外,塑造人的灵魂,雕琢人的内心世界,包含了艰巨而又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因此,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难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既要注重其思想和逻辑的塑造,也要注重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合二为一;不但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而且要融理于情,以情动人。
二、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促进作用
1.美育是德育的原始诱因
爱美乃人之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即在于实现美,人们的言行举动都是在美的驱使下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风尚、生活情趣以及价值观取向也都是建立在对美的追求上、对美的创造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先搞好美育。让学生在爱美、审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从而充分地发挥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
2.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1)美能导善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美育可以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帮助人们克服因过度物欲化造成的对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同时美育能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美的理解与欣赏,使之与审美对象产生精神上和情感的互动,不仅使感官得到享受,精神得到满足,在思维上得到启发,进而荡涤灵魂,摒弃恶性的意识,自觉扬起追求高尚人格和远大理想的风帆,追求美好,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美育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美育还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多重作用,它能引导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召唤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竞相仿效。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扬美抑丑,颂善贬恶,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坚守底线,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进而提高美好的人生境界。
(2)美能启真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因此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青年学生会因美育而产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扩展知识的广度,转变老套的思维方式,增进自身的想象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思想观、社会观、世界观,进而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具体、成熟的认识。据对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招收的理科超常少年的调查,“他们自小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都比较灵活丰富,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接受和实践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强。”这些都说明美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3)美能怡情美育可以培养人的积极情感,调节人的心绪,愉悦人的心情,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年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风尚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首先,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开展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其次,美育还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丰富多彩的美,而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年学生原有的情感与情感倾向,促进他们性格的移化和强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在美感的共鸣中熏陶思想,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格。
(4)美育能寓教于乐美育在德育教育发挥着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青年学生这一群体,容易被他们理解和采纳。
3.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大学德育的层次
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培养式教育,它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教育。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以美育德,是把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到一起,将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和自由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融合到德育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在对“美”的鉴赏、感知和体验中,德与美相互交融,获得审美思想上的转变和思维上的启发教育。以美育德的引导使学生将认识美、理解美上升到内涵丰富的审美情感,并升华赞美善、追求真的道德情感,逐步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进而提高了大学德育的层次,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知情意行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向。
4.以美育德有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
传统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它的弊端就是漠视和压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并通过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概念形式教育学生。大学生无兴趣的用被动抵触、逆反的学习状态及心理状态接受知识。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使德育教育无法顺利的进行。而以美育德则不强制,不采用填鸭式说理灌输,它以形式多样的感性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使大学生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教育情境中的体验中培养并陶冶情感。坚持情感和心理上主动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学生享受美好的事物带来的美感,将这种美感转化为自身审美的信念和“内在美”,激发大学生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理性需求,实现由“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这就大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教学实践效果,对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途径和方向。
三、美育服务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以塑造美好心灵为要务,实现德育目标
古往今来,人们对教育的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比如培养君子、真人、绅士乃至于全面发展的人。但无论怎样表述,实际上都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诠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道德和审美相互作用,不存在主辅、本末的问题。要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全面统一,就要克服对社会社会本位理解的偏差,扭转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在德育目标的取向上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作为学校德育的追求。感性和理性共同控制着人的思维。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实现德育和美育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为学生提供情理交融与情境交融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教育情感的引导功能、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理解与升华。因此,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心灵上、思维上有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教育情境会化心灵。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学生的理想境界有很大帮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校建立和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会对于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从而对美育和德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空虚,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学习、勤于劳动的激情,并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自强之心,使学习、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
3.提高德育的工作艺术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现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德育工作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德育工作者必须努力促进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要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感,铸造美的心灵。
综上所述,可见,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包含了美育的内容。而美育又是实现德育工作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高度统一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中。将德育和美育工作有机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美的理想和美的品德,培养出真善美相统一、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水务局工作安排意见
- 下一篇:水务局项目工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