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研讨
时间:2022-02-27 07:17:00
导语: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变化的要求,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在高校里,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就轻生,有的学生偷窃只是为了寻求刺激、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学生失恋则采取极端的做法等等现象,这些问题单纯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解决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解决!即使暂时解决了,到时候又会复发。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经常为见不到德育的效果而发愁,经常为德育的失效而烦恼。为什么我们的德育会不见效?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习惯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当成是思想问题,只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心理负荷、情感误区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导致了我们的德育工作脱离高校学生的实际,理所当然德育效果不会见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相互关系,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教育、咨询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教育、咨询对象解决认知过程中知与不知的基本矛盾,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这一方法能淡化教育痕迹,融洽师生关系,在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往往能收到一般德育工作所难达到的教育效果。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本质
上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功用,尤其都是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品质上开展工作,在工作内容与方法上常有相似与交叉之处。例如有的学生某些不良行为问题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可通过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予以排除。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
减少学生的抵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因此常常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知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等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治问题。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造成不良影响,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避免这些不良倾向及其影响。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质量的提高。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被教育者能否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信念,并做到“知行合一”。在这种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例如: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信念、人生价值观念等心理品质的形成,有赖于个体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多种基础层次心理成分的培养与发展。在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注重思想观念、理性信念等高层次心理导向而忽视基础层次心理培养的倾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一定可靠。有的时候我们注意了对学生知、情、意、行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却往往忽视其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但是影响思想观念、理性信念形成的基础性心理成分,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道德评价意义。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能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建立起心心相印的良好关系,因此能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并科学有效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品质上的发展水平及问题障碍,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心理咨询活动
1·提高认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的前提条件是要切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其规律。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既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就必然同躯体疾病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可寻,有其端倪可察。因此,我们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天起,通过不同形式和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通过阅档、问卷以及心理测试等手段,及时发现和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个别谈心,尽快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和班、团、学生会骨干作用,及时掌握和反馈学生心理情绪变化;通过家访、信访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心理缺陷学生的具体情况。总之,要采用量化与非量化相结合的手段与方法,对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存在问题,并将收集到的学生心理素质材料按照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动机等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排队梳理,尔后依据心理健康、心理基本健康、或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等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造册登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程序,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做好有心理缺陷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2·联系实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一方面,通过开设包括生理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性格调节知识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性认识,使广大青年学生从中了解心理学知识,认识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促进心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心理培训,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现实社会看,各种应激事件诱发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人们应付困境和挫折的能力也须相应加强,其中最值得努力、最有可能改变的是人们的观念。只有合理的观念,才能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心身状态,在各种压力和挫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认真抓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
再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种教学中去,渗透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中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少数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学校应对所有教职工提出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即既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身心健康。
3·真情释惑,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高自我价值、高压力的群体,他们自身角色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易发性。因此,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信箱、心理健康指南等形式,对少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惑、苦恼、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困忧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为他们开启倾吐心声、辩明问题、磋商对策、平衡情绪、健康发展的渠道。同时面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心理困忧和渴望摆脱这种困忧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当务之急,要从加强队伍建设入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一方面,要建立起一支自己的、专兼职结合的、经过专门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对那些以理、工科为主,且规模较小的院校,可外聘少数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咨询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还可以与高校片区、城市社区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心理服务网络,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健康咨询、指导水平。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其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形成校园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全员参与,形成校园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达到密切合作,更好地发挥德育功效。
3·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校园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一个既具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制度环境,能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校园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上:校风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则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三)利用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网络技术给学生带来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给德育工作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将网络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的重要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
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从净化校园网络的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成长环境。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控机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兼职人员,制定科学的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管理,从而在活跃大学生网络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以消除其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2·正确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首先,可在校园网站上开展一些问卷调查活动,随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开辟和完善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题介绍;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心理咨询服务网站并与之建立链接。其次,可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心理咨询室、聊天室,由专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主持。这可以发挥其匿名效果,使学生消除很多顾虑,敢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通过聊天、心理咨询解开心结,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再次,可在BBS上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通过参与讨论,澄清思想认识,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3·重视家校联网工作
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 上一篇:高级教师的德育素质
- 下一篇:领导在商贸流通市场整治大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