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中对话方针
时间:2022-02-27 06:48:00
导语:德育教学中对话方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对话教学是密切教与学关系的方式,它以开放的姿态,曾不断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尝试对话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结果不一而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对话策略把握不够。开展对话教学,在课堂上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把握教材,综合利用教学条件,都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对话策略做保证,这是对话教学的关键。
通过研究表明,学生不喜欢德育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点:教材的内容问题,授课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把喜欢德育课的原因集中归结为一点,即:授课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可见,对话策略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相应的一些对话策略。
1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灵魂,是对话教学始终如一的不变原则。
任何对话,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个性、才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透彻了解之上,只有了解学生,对其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区别对待,科学引导。所以人们常说,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是基本立足点“。创新能力来源于个性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养成关键取决于教育模式的个性化”。施教是建立在知性和知材的基础上的,只有理顺了这个关系,对话才能找到现实的路径。传统德育教育在方法上有一个误区,即简单化,忽视学生个性、心理成熟度和思想进步层次的差异,所以不论怎样努力,效果总是不好。其实,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金子一般的闪光点,他们的个性差异很大,我们要因人而异地做工作,善于发现,善于鼓励,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得到提高,让每位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对话教学不强调课堂是老师的,而提倡我们的课堂,要因材施教,教师应“卧底”,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要怀着真挚的爱心,以朋友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健康的心理关爱他们。现实德育课在学生心目中普遍比较枯燥,常有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或做小动作、不做作业等现象,这都令老师很棘手、头痛,大多老师对此视而不见。其实,这些往往与学生的一惯对待德育的态度、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有关联,如果我们不去了解,不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因材施教就会流于形式。
2启发诱导策略
对话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话题,对话就根本无从展示。
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是对话教学的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德育策略。
在对话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抱怨说:“不怕学生提问题,怕的是学生不提问题”。是的,开展对话教学,并非我们想到就能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学会启发诱导,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动表达了启发教学的特征。启发诱导是有突出针对性的,是在立足教材内容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强化人格的目的。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而是让学生的提问能够产生预期的课堂效果,进而在满足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说话的权利,给予他们精神自由,通过提问、讨论、辩论或直接的师生对话,从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疏而不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一点一滴地激活他们的灵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东西。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巧致疑难,恰当引导,适机点拨。
实施启发诱导策略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启学生思维的潜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鱼,只能解决一时之机,授之以渔,则可受益终生。也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在德育课上,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走来,总觉得课堂就是老师的,自己是接受知识的,因此,他们觉得没有问题可提,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德育是人类生存情感的凝结,是人生的第一需求,它散发在我们人生实践中,是最生动、活跃的生活琴弦,按理说,只要有关注,就会迸发出心声,产生魅力。而学生无动与衷、默默无闻的表现,实际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漠不关心的态度,教师只重理论的灌输,把简单的道理讲得很复杂,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讲得很糊涂,直到学生厌烦为止。
而不用所教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难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让学生从感受中去享受,不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这种失去启发诱导的教学,很难摆脱长期困扰德育的“闷课”现象。
3质疑策略
直接来说,质疑是对话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也说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是实验手段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从中使我们领略到,不管是学习,还是科学研究,质疑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缺少质疑,意味着知识的枯竭。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构建和创新,在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尝试的机会,学会质疑,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参照中,发现问题才是教育的重心,是教育生进行反向的思考,允许他们犯错误,意味着给他们同时提供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事实上,学生自走进课堂时就带着无数的疑问,他们每一次的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明白错误也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因此,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究,乐于创新,敢于怀疑,敢向教师和教材说“不”字,这更应当是今天和谐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生态化教育”的最基本表现。让学生质疑,教师应重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产生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更不能用僵化、强制的态度让学生接受即定的知识与结论,要知道“真正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诞生,是在学生自主融合知识,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去学习知识的,是在个体自主学习中完成的”。学生质疑,不是对教师权威的否定,而是一种学生敢于超越自我的表现,是达成对话的必要条件。从哲学角度来说,质疑是敢于否定的品格,是自我发展的必要保证。
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质疑往往在不满足中产生出一些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效果,让人眼界大开,豁然开朗,更能引导人的思想向纵深之处开发,探究更多新的奥秘,而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突出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才能被启开,创造智慧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最终才能促进教学相长,找到摆脱教育困境的方法。
4创设情境策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创设情境,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热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感召力,使学生设身处“境”,在愉快中进行对话、体验、感悟,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原国家教委督学柳斌说过“: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胡同”。今天,注重情境教学,但如何创设情境呢?情境的创设手段多种多样,有歌曲、故事、名言、警句、热点、广告、漫画、游戏、竞赛等,与其相伴的形式有:生活情境、交往情境、问题情境、视频情境、想象情境等。对德育课来说,创设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本身是与人成长紧密关联的情感符号,良好的教学情境正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以此为根据创设情境,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同时,又展开理性的思考。同时,交流情境也十分重要,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对话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伸长,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育的格局。特别是面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点拨,就会形成一个主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德育对话本身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实现互动的纽带是双方的情感,互动的基础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问题,教师要把枯燥、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由内到外的表达,产生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师生情感的互动性始终都是不能缺少的。创新情境不能注重形式,而要始终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形散而神不散,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杜绝以任何形式转移话题,反对为热闹而对话。情境创设还要始终贴近学生实际,要真实,为多数学生感兴趣,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使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符合学习的需要,反对可望而不可即的,或者胡编乱造的,情境一旦远离了学生,势必削弱、淡化德育的渗透力和判断力。“德育低效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可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这点必须在德育情境创设中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5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般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总结的一种行为,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对话教学中,反思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反思离不开对话,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事实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对话不是单向的传授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免、互赠的交流活动,在对话情境中,教师不断在对话中反思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在对话中得以成长,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反思也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用社会、他人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做比较的过程,是对自我教学行为的深刻反省。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自新,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形成自觉的意识,并逐步摆脱对一定意识的依附性,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反思策略的基本要求正在于在教学中寻求新出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用我们日常用语来说,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提升认识”。对话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过程,“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个课堂”,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主动地反思,才能在不断总结中探究出走向对话的成功之路。
对话策略是教学中怎样进行对话的问题,是解决对话教学问题的突破口。伴随我国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话教学已提到重要的教育议事日程上来,把教学本质定位在交往对话,这意味着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对话的策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自觉构建全新和谐的教学模式,促使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挑战德育,教师必先挑战自我,挑战传统,选择对话,优化教学行为,也许会使我们找到德育教学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 上一篇:巧用地方资源构建特色德育试行
- 下一篇:学校管理有效运用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