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外语教学中德育结合

时间:2022-02-27 06:19:00

导语:剖析外语教学中德育结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外语教学中德育结合

外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避免说教,笔者认为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学生,陶冶性情,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语言的魅力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材料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很重要,它必须源于生活。语言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语言一旦离开了它所依赖的社会,外语教学是空洞、毫无价值的。

(一)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等诸方面的变化都会促使语言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如,由于社会的发展,英语中的骑士(eavalie:)、敌人(enemy)、教练(earriage)等词语已不在或不常在现代英语中运用;而像电视电话(piCtt,repho,le)、超级市场(supermarket)、计算机(comptlte:)、软盘(Softdise)等新的词语则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现代英语中。

(二)语言的文化性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An1ntrodt:ctionModernLinguisti。s)一书中出提到:“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一旦离开了文化,那么语言就成了一种纯语言,用这种“纯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很枯燥。通常所说的交际能力、情景、功能、意念等,都是以文化等为背景,扎根于文化之中,’也是以文学为基础的。所以,语言、言语、话语以及用语等,都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通过文学学习英语,提高文化素养。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从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语言应与文化相连来教学,语言的魅力就会产生。所以溶入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一种艺术,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又能反映出教师在育德渗透过程中的艺术。

二、德育渗透的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感情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有一种“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是因人而异,只有在最佳情感的状态下,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外界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最佳的情感因素是在课堂上的,它来自于外语教师的授课情况,也就是说,学生认为这节课他是乐意听的,那么教师说什么他都会输入。

(一)悦纳原则

人是有一情感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育人”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只教不育,或者只育不教都是片面的。悦纳就是教师情感的反映。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只对好的学生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而对所谓的“差生”冷落在一边,那么要落实德育渗透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对于学生,教师要爱他们,爱他们的优点,同时也要爱他们的缺点,这就是悦纳的全部。所谓的差生,他们的缺.点常流露于外,随处可见,而他们的优点往往是微隐的,只有具有丰富情感和非常关心他们的教师才能在消极因素的分离中找到积极的因子。教师的悦纳正是寻找积极因子的开始。如果教师的文化知识和人格魅力被学生所接受,那么来自教师的外界的刺激使学生原有的一些动力得到维持和发展,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德育渗透也就落实了。

(二)同理心原则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的最佳的情感因素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当还没有揭开学生心灵奥秘时,与其急于着手解决问题,倒不如千方百计的去接近、关心他们,进而去了解他们。教师也只有使自己与学生的欢乐和忧虑的情感紧紧连接时,才能真正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如果学生认为他们是受到教师的冷落或厌恶时,他们也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因而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甚至在学习或品行上表现为不求上进。师生之间的冲突就成为德育渗透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