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德育战略观研究
时间:2022-02-09 06:34:00
导语:学习邓小平德育战略观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德育。他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德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成才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战略观。
一、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把德育放在全面发展教育之首
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0那么,“培养人才有没有质盆标准呢?有的,这就是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0思想道德素质,是构成人的精神面貌的主要因素,在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导向和灵魂的作用。德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及其人格和心理等素质,通过发展这些素质,去引发出人的内在潜能,发展人的创新的本质力量。
德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设定、结构形成和功能发挥起着战略导向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只有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功能。邓小平鲜明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强调指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并一再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否则,就会发生方向性的失误。so年代末,邓小平在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⑤也就是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见,缺少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无法肩负起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使命。
从结构上来看,以德育为首的教育结构统领并优化着、激励着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强化了教育的本质要求,进而引起教育功能的进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这样一种教育结构中,教育变成了积极向上开发人的潜能过程,从路线上引导着受教育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邓小平德育为首的全面发展的战略观,这是教育起点上的战略前瞻,从规律性的角度定格了我国教育跨入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二、邓小平德育战略在教育目标中体现为德育为重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四有”目标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属于德育的范畴。他强调指出:翻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童,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象旧中国一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邓小平之所以在我国教育目标中特别推崇德育是基于以下战略考虑:第一,邓小平十分强调人的素质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他认为以德育为重的“四有”新人是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对人才的渴求,源于他对现代化建设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而创造人生资源巨大优势的努力,休现了他赶上和超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超前战略意识。而这个超前人才战略意识,从战略要求上来讲德育为重的。第二,是邓小平总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成功经验的结论。他认为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这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我们的青少年就会成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成功。从战略上对教育目标的设定加以历史审视,也就必然聚焦在德育的这个核心上。第三,是邓小平鉴于“”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加剧社会动荡的恶果和教训所作的对人才素质的战略定位。在“”中,由于、“”对教育战线的蓄意破坏,造成了我国思想领域的混乱。鉴于这一教训,邓小平语重深长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个历史眼光的战略考虑。第四,是为了克服实行改革开放后,党内和社会风气的战略需要。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腐败产生的温床,新旧体制的转轨又为腐败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封建主义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存在是腐败现象滋长和重要思想根源,而党的建设滞后也是腐败得以蔓延的主要原因。邓小平认为对付腐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两个:一是教育,二是法制。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党的传统。而开展政治教育则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为了从源头上制腐败,净化社会环境.邓小平对我国教育目标进行了“四有”新人的战略设定。由上可见,邓小平在考虑教育目标的时候,特别着重提到的是以理想、道德、纪律为内容的德育要求,因而形成了以德育为重的教育目标战略观。
三、邓小平德育战略观延伸到实际工作逻辑地表现为以德为先
教育过程中的德为首,教育目标的德为重,延伸到教育实践,逻辑地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德为先的人才战略性要求,德才兼备中德为先。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又红又专。在这里,“红”是政治标准;“专”主要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属于才智的范畴。在“红”与“专”中,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红绝对不能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解决选拔人才的问题。与“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相适应,邓小平提出了选拔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可以说,“四化”标准是对“四有”目的实际应用和具体深化,也是它的逻辑延伸。
邓小平同志在他晚年时,特别注意接班人的选拔和干部制度的改革,把选好选准接班人看成是党的事业的当务之急,强调在选拔接班人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标准,要把德放在首位。他曾指出:“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个德才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他认为应按“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他说:“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革命化”实质就是德。“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干部的“革命化”或者说干部的“德”或“贤”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因而“四化”标准实质就是一个以德为先的培养和选拔干部的人才战略标准,是大众化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统一,重在工作实绩。正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邓小平突出了对人才的德之钟爱。1992年春天,他在南巡谈话中再三叮嘱:“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0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党员、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可见,邓小平的这些战略思想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从全面发展教育中德为首的战略、教育目标中的德为重的战略,延伸到实际工作中人才培养和选拔德为先的战略,有机统一,构成邓小平的德育战略观。
- 上一篇:燃煤设施管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流域污染改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