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工作技术路径建立

时间:2022-02-09 05:58:00

导语:大学德育工作技术路径建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德育工作技术路径建立

多年来,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求新的德育途径已成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重温他们的德育思想,则是走出当前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表征

1.德育的灵魂———政治方向教育。

建国之初,就向青年学生提出“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为谁服务”本质上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1950年7月11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方向问题。青年学生首先要解决好“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1](p210)即“必须先解决方向问题”。[1](p13)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1](p6)他反复阐明青年“要确定为新中国服务的方向”。[1](p22)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更明确地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p206)1965年3月,他在罗马尼亚对我国的留学生说:“说政治是灵魂,你们一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站稳立场。”[1](p229~230)这表明德育的灵魂,就是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2.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

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应该特别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要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勤劳朴素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国家建设人才。”[1](p153)1963年10月,他再次指出:“政治思想教育要加强。今后学校青年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p226)这些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学校教师,都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要把育人工作做好。

3.德育的基本途径———生产劳动教育。

认为,广大青年学生只有经过生产劳动教育,才能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1](p211)才能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教育中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思想残余影响。

他指出,要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就要参加生产劳动,在向劳动人民学习生产知识的同时,学习他们淳朴的思想感情、语言和作风,从他们身上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p212)“高等学校中也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学生毕业后一般地应该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今后应该对此定出一些制度,逐步实施。”[1](p155)并且指示“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上述教育方针,在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彻底地稳步地加以改进”。[1](p156)

4.德育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教育。

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能否造就一支思想红、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对此,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强调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1953年12月,他在《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师范学校须认真执行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加强对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的领导,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1](p94)二是强调教师自身加强自我改造的重要性。1957年,强调指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应该在过去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使教师们掌握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p153)他们只有“继续努力,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加强自己的劳动观点,逐步地与工农打成一片”,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p153)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德育的定位泛政治化。

我们实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但当我们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道德教育时,许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是什么,他们对德育的理解大多出于政治的或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于是高校的德育就出现了泛政治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政治方面的教育要求多,而对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教育者习惯于从政治高度而不是从教育本体出发进行思想教育。这种现象实质上忽视了对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分析,并没有把国家需要同个体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把德育内涵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因素,德育成了解释、宣传国家政治、政策的工具。实践表明,德育政治化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政治第一”倾向的出现,从而使德育本身缺乏特色,很难收到良好效果。

2.德育模式严重滞后。

我国高校现有的德育模式仅把学生当作德育灌输的客体而非作为德育主体看待,把德育要求仅仅视为社会的道德要求而非看成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模式的弊端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缺乏对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具体运用。表现为重视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理论灌输,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行书本教育。忽视道德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失去凭依,使道德教育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2](p10~11)

3.德育内容滞后,实施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政治立场趋于中立化,价值观念趋于实惠化,理想目标趋于实际化,道德观念趋于自我化。而德育的内容仍是以价值取向为主的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妥善解决。[3](p31)德育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还是说教与灌输,而不是道德实践,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道德学习主体性,简单地用规范的理论宣讲取代情感的培养。这种强制的、填鸭式的德育教学方法,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要么表面接受而内心不认同甚至质疑,要么以明显的对抗来应对。而对德育的评价主要还是以片面的考试制度来实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使德育越来越远离精神教化功能,日益异化为一项没有精神意义的过程,致使德育低效或失效。

4.德育地位的弱化。

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实际上是塑造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而当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众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德育“首位”的定位只是空洞的口号,一些高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即存在着对德育作用认识不到位、德育地位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换言之,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着德育地位弱化现象。由于智育是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表现因素,高校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为社会培养劳动力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制约了高校德育效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导致越过道德底线、人性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5.为师之德日益堪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重要性越发被社会公众认同,人们更加重视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日趋淡化学校的育人功能。高校部分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重视教书而不注重育人,有的甚至只顾埋头钻研学问,不顾及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培养。个别教师甚至师德观念畸变,敬业精神丧失、师德沦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用德育观解决高校德育困境的技术路径构建

德育观既是当前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也是破解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2006年,淮阴工学院决定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确定为校训,并“用恩来德育思想育人”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构建德育的实践路径:

1.办学理念深入贯彻的德育观。

办学理念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在办学实践中,淮阴工学院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全校师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作为故乡的一所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特有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德育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形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形成全校共同价值评判和理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目前,“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已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五个坚持”中,特别强调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五个强化”中,专门提出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的“五大工程”中,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教育教学着力渗透的德育观。

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也是弘扬恩来德育观的主要渠道。学校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内容,讲述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称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学风建设紧紧围绕的德育观。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也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全校上下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处编印下发了“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邀请亲属、研究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与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开展“班”评选命名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与“感动淮工校园十佳学生”、“十佳三好学生标兵”等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彰显的德育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内容。学校还通过举办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结合起来。1995年学校在老校区教学楼群中间建造了“怀恩亭”;1998年在老校区图书馆内敬立了铜像。近几年来,在新校区又建设了翔宇广场等纪念景点。通过环境的熏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通过大力弘扬恩来的德育思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要求入党的学生达80%;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以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社会,“爱心服务社”、“阳光志愿者协会”等爱心社团吸引了众多学子参与,“爱心服务社”坚持义务家教10年,走遍淮安大街小巷,“阳光志愿者协会”多次组织义务献血,受到淮安红十字会的表彰。与此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积累的宝贵的树人经验和做法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仅去年和今年,《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报刊对此就十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深度报道。

淮阴工学院用德育观这一特有的思想资源来解决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德育困境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德育思想已经使淮阴工学院的德育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今后它还会把工学院的德育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同时也必将对其他高校的德育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