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教师的新问题完善师范教育决策
时间:2022-12-09 11:02:00
导语:从新教师的新问题完善师范教育决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是民族的基石,教育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命运。而新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师范毕业生的重任。
为了检视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提高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课题组深人中小学,和校领导、教研主任、骨干教师及新教师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查阅文献,发现新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新问题,以期检视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探寻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
问卷调查包括“新教师教学能力调查问卷”、“新教师教育教学情意调查问卷”(新教师限定在工作三年以内的专任教师),问卷面向新疆师范类毕业的中小学各科老师,发放问卷500份,回收370份。同时面向昌吉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发放“师范生教育教学情意问卷”500份,回收416份。
通过访谈及对问卷的数据结果分析发现新教师存在的新问题,并检视师范教育存在的新问题,探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新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和新问题
(一)对教师职业的迷茫
刚刚步人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大多还没有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去规划和经营。在问卷调查中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谋生手段、工作的选项高达86.9%,而把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事业的选项只有13.1%。因此这段时期的新教师很轻易受挫败感的影响而离开教师工作岗位。问:“假如有机会,你会重新选择工作岗位吗?”只有2O%的人选择不会。可见,新教师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还没有取得职业认同感,处于职业摇摆期。
(二)教学能力欠缺
对“教学能力”选择的结果统计显示,对“专业知识”“教学目标”的设计评价较好分别为62.9%和55.9%,而对“教学评价”好评的选项较少,只有46.6%,其他能力,如教学方法、教材驾驭、板书设计、新问题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条理选“好”的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具体表现在:
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据自治区教育厅2002年8月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普查中,小学教师汉语种语数外等学科的平均分只有80多分,只相当于小学毕业生的中上水平;初中教师汉语种语文、生物、历史、英语平均分在70分以上,其余各科80分以上,基础知识水平略高于初中毕业生水平。此外在教学中,对知识概念的表述口语化或者生活化现象严重,尤其对理科的概念、公式、定理,对文科的术语表述不够准确和严密。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缺乏条理性。
第二,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看,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较好。但是缺乏长远目标和课程的整体目标。据调查,很少有新老师知道学科课程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如何把整体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每堂课。此外,如何结合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举措。
第三,在教材驾驭方面,缺乏对一个学年段乃至全册书的整体探究,对于教材之间的逻辑关联没有全局概念。因此,新教师的教学大多还处于“教教材”阶段。
第四,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新教师具有探索尝试的精神,他们渴望并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新教学方法。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理性思索,致使课堂无效活动多。
第五,板书不注重设计,随意性强,重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或者书写不规范,字迹不美观;或者兼而有之。
第六,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缺乏组织管理能力。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欠缺,即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如何布置教学流程没有科学的思索;二是对学生学习的组织能力欠缺,缺乏应对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组织的管理能力。师生沟通能力较差,要么师生对立冲突,要么师生“亲密无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班级管理少策略
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的优势是,他们刚从学生走向教师,能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愿意和年轻教师亲近。存在的劣势是,他们因为经验不足,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持怀疑态度。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班级管理”中选择好的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选择一般和差评的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事实上,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的新问题是,热情有余,而方法不当,或失之溺爱,或失之过分自由;和学生关系的度很难把握,有的亲密到没有师生界限,新教师失去了权威的批评力量;要么不敢管理,不敢教育,教师角色还没有定位。在对“新教师教育教学情意问卷”中,对“除了教学经验之外,你觉得最缺乏的是”的选项中有42%的老师选择“班级管理策略”。可见,班主任管理和班级组织能力是师范毕业生的硬伤。
(四)社会交往稚嫩
在社会交际方面,新教师欠缺沟通交际能力,如在交往面上较窄,难以融人老教师的交流圈,欠缺和领导同事交往合作的技巧,忽视合作的成效,对同事关系如何相处感到复杂和迷茫。尤其是在和学生的沟通和和家长的沟通上,还缺乏技巧和经验。在“新教师教育教学情意”的问卷中,新教师对和同事的关系的选项中,选择“和谐”的占38.7%;选择关系“一般”的占38.5%;选择“紧张”的占19.1%;选择“说不清”的占3.7%。
二、检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从访谈和问卷统计所反映出的新问题,检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新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教育认同感的教育
目下有部分师范生不是为了做教师而报考师范专业。在回收的416份问卷中,选择因为“个人喜好和志向”而报考师范专业的只有102人,占30%。在“毕业后希望去什么单位工作”的选项中,有223人选择去中小学做教师,只占60%。除了生源新问题外,师范教育缺乏相应的职业情感的教育和职业规划引导,也是导致师范生缺乏教师教育认同感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情感,教师的注重力和精力主要用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因此师范类的学生,存在着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滞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导向,旨在改变以往课程“繁、难、偏、旧、窄”的现象,目前的高师课程设置仍然是学科本位,壁垒森严,师范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条块状的学科知识的细化,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在高师课程设置中,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的知识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此外,由于受学科专业教育的局限,综合课程、通识教育被忽略,这也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改革的质量。
(三)忽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课程的设置而忽视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布置,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辅导。学校考核教师的依据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精力主要用在教学和科研上,几乎无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培养方式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学习为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实践课程少,实习时间短。因此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缺乏实践锻炼。
(四)教育管理能力欠缺实训
学生管理及其班主任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目前存在的新问题是师范毕业生既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虽然教育学有一个章节的德育论的内容,但是还很不全面;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虽在实习中有对班主任工作实习的要求,但大多实习基地不敢也不愿让实习生参和班主任实习,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而很少让实习生参和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师范生在班主任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训机会。
(五)社会交往缺乏实践机会
大学生中仍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不会和同学友好相处,有的甚至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或者沉溺于网络,少和其他同学来往,导致心理失衡。究其实,是因为学生长期封闭在大学校园里,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即便有假期的社会实践要求,但因为疏于管理,有些同学只是走过程,或者直接找个证实材料应付差事。这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教学工作。
三、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策略
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效,高等师范院校义不容辞。师范教育要采取相应策略,以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师范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一)导正教师信念
2004年,美国《教育世界》杂志曾向校长做过“您寻找具有怎样特质的老师”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管理能力;态度;热情;爱、期望和人际交往”四个方面是最重要的特质。可见对教育的情感、态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潜质。因此对师范生来说,首先要认同教师职业,并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才有可能热爱师范专业并为此努力,也才有可能把教育作为事业去为之奋斗。因此师范教育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情感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导正教师信念和教师认同感,因为这是支配教师行动的“核心价值”和“深层指令。”对于师范院校或者高校的师范专业来说,应该录取志愿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到师范专业学习,这当然也依靠于政府高校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引导。
对于高校来说,重视教师教育情意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育。可以开设选修课,开展特级教师教育探究,或者请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做讲座,阅读教育名著等,撰写身边优秀教师的成长的故事,以榜样激励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坚定教育信念,树立热爱教育的信心和理想。
(二)立足基础教育调整课程设置
各级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要始终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必须探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小学教学工作需要的合格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既要重视学科性、学术性,也要重视师范性、实践性。加大教育类课程的开发和研制,重视课程理论和课程素养的培养,加大通识类课程的设置,重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使所培养的师范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既要有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又要有教育的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各高校师范专业还应结合本地实际,结合本地区优势,开发具有本地区、本学科特征的校本课程,为基础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起到示范和引领功能。
(三)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反复演练,总结经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2.班级和课堂管理能力;3.教育探究能力;4.运用信息技术能力;5.沟通和协作能力。学校可围绕教师专业能力开展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和班级活动,如书法大赛、朗诵演讲辩论赛、征文比赛、模拟课堂教学大赛,促进学生坚持不懈苦练内功。平时教学技能的练习及其活动可纳人学分管理,或者制定教师技能考核手册,把平时的练习及比赛成绩纳入考核。
(四)提供管理能力学习平台
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提高除重视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锻炼。
在大学校园里,班级和学校院系可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参和到自我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及学生活动的管理中来,让人人都有事可做,事事有人做。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班级管理责任到人,或者实行值班制。而且把学生参和的活动和管理,都纳入到考评中,或者装入成长档案中,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成绩记录。以此鼓励和促进学生参和各项活动组织管理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合作能力,大局意识等。
见习和实习是锻炼学生管理能力的最好机会,对此也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大一大二见习期,主要是观摩学习,大三(或者大四)的教育实习,重在实践和调研。见习期,可以建立校外导师制,让中小学的优秀班主任做师范生的导师,学习班主任管理经验,注重平时班主任导师的案例学习,就导师的管理案例可进行分析研讨,总结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参加中学的课外活动和大型仪式。在导师指导下,还可参和个别学生的教育,如为学生补课,和学生交流谈心,疏通学生心理,协助导师班主任工作。而实习期,就可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班级活动计划,参和班级管理和活动,辅导班级各项比赛。同时,对中学生出现的普遍新问题进行调查探究。
(五)以活动促社交能力的提高
对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开设“礼仪”课程、“教师口语”、“教育实习”、“教育学”等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理论和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尤其是各级社团活动,学会和人友好相处,学会和人合作,学会做事。
还可以课题的形式,让师范生走出大学校园,走向中小学,搞调研,和社会接触,和基础教育接轨。既可以锻炼学生问的合作能力,又创造机会,参和社会实践,锻炼交际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上一篇:村集体创优点评总结
- 下一篇:林业局四措并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