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教学中实施探索学习须注重的问题
时间:2022-04-23 10:52:00
导语:思想教育教学中实施探索学习须注重的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的教育课程理念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深化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新的教育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合作、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一、课堂教学中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从哪儿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
1、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
(1)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水平;一种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随手可得,而是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研究价值。
(2)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明确探究方向。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初一年级“走近法律”一课的教学时,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如“小陈因经常上课讲话又拖欠作业,班主任老师便不允许他来校学习。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成克杰被处以死刑,说明了什么?”“小明的父亲要正在念初二的小明去打工挣钱,老师去劝学,小明的父亲说,我的孩子老师管不着。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你又该如何做?”等十几个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全班同学的法律意识,课上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法律意识需要提高。这样,以学生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中探究要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就被激发了出来,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归纳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并鼓励指导他们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之中:(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根据问题做出猜测;(3)根据问题设计研究过程;(4)收集事实、证据;(5)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并修正与完善解释;(6)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修正与完善解释。
三、课堂教学中反思探究的过程注重情感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课堂学习之中,把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贯穿学习过程,能够动态生成一种活泼生动、平等融洽的学习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真情实感。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学习。如:在课内小结时,教师给出下列问题串:(1)本节课我们学到什么?(2)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3)这种方法条件是什么?(4)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提问题,学生自己阐述了体会。从学生的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有的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我也对于同一个问题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我也有启发,在遇到问题时要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的探究体验。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探究有了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了自觉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学习动力,成为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
四、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的能力
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弥补了师生间直线交流的缺陷,活跃了群体的探究行为,学生个体智慧为群体协同攻关作出贡献,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能使个人单枪匹马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他们摆脱思想的羁绊,充分展开思考、讨论、表演,共同寻找较合理、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在学生协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情感的互相感染。对探究学习活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推动力,情感的互相感染使小组探究更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敢于探究思考,发表意见,不甘落伍。
(2)讨论的互相启迪。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辩论等能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讨论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讨论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指定的,可以是同学们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同学间的思维碰撞促使了创新火花的迸发,探究活动过程多了“我有不同意见”、“我有补充”,少了统一认识过程和统一的结论。
(3)过程和结果的互相评价。在中学阶段,对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更重要。学生在探究过程或结果中自我评价,互相观察,互相评价,能在短的时间内得到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及时纠正、订正或调节。
五、课堂教学中探究要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还应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拉近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更好地使其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例如,关于环境问题一课,教师通过搜集、展示1994―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继而提出问题:(1)十余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认识这一问题有何意义?(3)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分组开展调查活动:你生活区域中的污染物有哪些?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居民对此问题持什么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分组设计活动,如制作电子小报、短剧表演、开展主题宣传日活动等。其中第一个问题通过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验证学生已有的认知;第二个问题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反思探究,使认识得到升华、提高,能力在运用中获得充分发展,并有效的将知识、能力内化为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姜凤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 上一篇:新课程概念下思想教学提问的思考
- 下一篇:时事报告教育让学生收获了什么
精品范文
7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