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概念下思想教学提问的思考

时间:2022-04-23 10:46:00

导语:新课程概念下思想教学提问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程概念下思想教学提问的思考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动态、有效的思品课堂作了肤浅的探索,求教方家。

关键词:新课程;思品课;有效提问;整体设计;明确目的;适时调控;即时反馈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动态、有效的思品课堂,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与探讨。

一、整体设计,提升问题水平,激活问题思维的“兴奋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要走出“满堂问”、“满堂灌”的困境,切实避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无效抵效的提问,实现提问效益的最大化。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堂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问内容太难,逻辑关系不明,没法整体理解,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同样收不到效果。

提问要激活问题思维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就是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理性的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迫切需要知道原因和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提问要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激活学生思维,产生求知欲望,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要鼓励学生把新学的材料用于新的不同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如何?(2)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针对这一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4)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如果简单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上述设问由于变换了角度,学生在回答“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个问题时,难度明显加大了。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国情,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在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与思考。

坚持使用理解型、应用型的提问,在任何知识学习阶段都是必要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以使学生“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而不是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为目标。

二、明确目的,注意提问指向,夯实课堂提问的“落脚点”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经历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要夯实课堂提问的“落脚点”,落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上,落实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实际行为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深浅难易,想问就问,好象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满堂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它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有偏又怪的问题,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

如在学习“我国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这样设问:如何理解“一定范围”?这就太笼统、太抽象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如下几句:(1)能不能说阶段斗争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无?(2)能不能说事事都有阶级斗争?(3)能不能说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这几问难度适中,指向明确,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上来。通过这几个设问,学生明白了所谓“一定范围”是指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适时调控,把握提问节奏,找准课堂提问的“引爆点”

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想对快界的节奏。虽然教学活动的速度很快,但却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调控的价值不亚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我们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或是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答案。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是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学“顺利”“快捷”的背后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的时空,丧失了参与的热情,以一小部分学生的正确答案,剥夺了其他更多学生经历思考的机会。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通过问题使学生同意认识、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构建意义,发展思维。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是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如前面所提的“为什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个问题,由于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就必须找准课堂提问的“引爆点”,适时地换一个角度来加以引导。如问“这一政策是最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一政策是“最好的”就是指它的意义,它是“最成功的”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民族国情。

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引导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并使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经历了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四、即时反馈,实现问题价值,构建课堂提问的“迁移点”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它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这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通过即时反馈所产生的关注与欣赏,往往能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并由此成为他们新的学习的起点。

在目前的思品教学中,教师更乐于使用激励性评价,很少有教师会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但是,有的教师却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做出了某种暗示。如听到了预期中的答案,就喜形于色;而一旦与自己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就不置可否,不直接做出评价,而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噢,你是这么考虑的。”“是不是他说的那样?”“大家同意不同意他的看法?”虽然这样的反馈看起来是中立的,是保护学生积极性的,但实际暗示学生这不是正确答案。这种评价方式,只会制约学生的思考方向,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体现问题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合理,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是有意义的思维过程。如在学习“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内容时,学生回答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构建课堂提问的“迁移点”,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回答的不错。从我国的国情角度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是我们要剪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从其他角度看,还有什么原因呢?”类似的回复,使学生关注更有用、更全面的回答,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从而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实现问题的价值。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富有激情、有效、高效的提问和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它必将成为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助推器,也必将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岚《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杨锡贵《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思想品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4、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5年3月;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18页;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