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教育体验教学模式实验研讨
时间:2022-04-23 10:30:00
导语:七年级思想教育体验教学模式实验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实践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结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法研究。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本实验分课前体验、课堂体验、课后体验三个阶段开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体验,体验式教学法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老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校外、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使会背、考试取得好成绩,却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重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在学习评价上,重智力、轻态度,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004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启动,国家制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并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基础上,主动探究新知,自主构建知识,达到理性的认知,最终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综观新课程改革目标和当前思想政治课现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倡导体验教学无论对落实新课程目标还是走出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困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无论在编写理念还是在编写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和案例,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教材改革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阐释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
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有以下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实践论认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论的核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验式教学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一定的场景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起并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初步的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初步的体验,形成决问题,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全过程。
2、心理学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还有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促进意义建构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建构知识。
3、教育学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他认为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认为:教学要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来进行体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对体验式教学法有深刻的启示:注重生活,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实践杜威这种“从做中学”的思想。
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研究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的先行条件
本实验选择的样本是东莞市南城中学初中部七年级两个平行班,随机挑选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参照组。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相关的测试,测试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月考考试成绩。在2006年9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体验是学习的运用及对体验式教学法中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意向等方面进行设问。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1。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是两组问卷没有明显差异。在2006年9月统一进行年级测验,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验随机抽样分析。
实验前测验例数均数中位数标准差T值自由度P值
实验组6069.327968.00009.59118-0.3531230.725
对照组5969.906371.00008.74637
从上表统计可以知道,实验前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度很小。
(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过程
本实验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到2007年8月结束,共一年时间。
1、第一阶段:课前体验
课前体验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新课学习之前,必须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体验式活动学习的素材,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的体验式活动方式。
课前体验的操作步骤:
(1)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处事态度等,设计课前体验的内容,使活动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他们的热心支持。
(2)布置课前预习。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思考题去学习课文,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明确教材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写出他们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间的矛盾,使其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答案的欲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主题,把自学课本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课前预习自主体验的准备,为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思想教育创造条件;更为学生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调动其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资料,进行课前调查。思想品德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得学生对所讲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为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观点,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出发,安排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阅览室,走向网络,走向传媒,走进身边真人真事,做广泛、细致的课前调查,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亲历体验。
2、第二阶段:课堂体验
课堂体验是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的中心环节,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
课堂体验的步骤是:
(1)教师创设情景,启动体验学习
①选择情境素材。创设情境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中预设有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对这一问题上理解程度是什么,盲点和误区在哪里,这是创设情境中的关键一环,是创设具体情境时的重要根据,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出其盲点和误区,若不考虑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就可能引不起学生兴趣、过深或过浅等;三是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一般多选用现代生活背景下的情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②情景演示。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直观性、形象性的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
③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即根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启发联想,增强学生的想象性情感体验。
想象性情感体验是一种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是在直觉性情感基础上的“迁引”和“上升”。当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运用品味图文、揣摩心理、角色扮演、移情换位等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尤其要重视找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道德体验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2)教师提出问题,加深体验学习
①陈述内心感受。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导引学生融入情境,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②进行有效对话。“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在对话的情境中,师生关系是交互的,教师不只是言者,学生也不只是听者,双方都是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师生的角色即时地相互转换,这样就可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在交流体验中,学生都可以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的自信,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亲历情境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或观念,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现的不同的体验感受,要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3)教师引导交流,强化体验学习
这一阶段属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在这里是指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
当学生通过想象性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并获得一定道德认识后,教师借助典型材料或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辨析题,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情境,由事及理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道德观点,对一定事例进行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的辨析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通过充分讨论分清是非,使个人感性的道德经验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符合品德规范要求的“理”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的“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推动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时,他们的情感才能从感性向理性的高度升华。
(4)教师组织评价,提升体验学习
这一阶段属于反馈评价阶段,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①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通过共同讨论,学生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但还必须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要求强化正确感受,矫正过激或偏向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评,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制订优化方案,进行针对性操练。学生根据自评和他评,认识自己的优点,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设计矫正计划,并按计划进行。
3、第三阶段:课后体验
课后体验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之后,再通过设计课外实践体验式活动,将体验式活动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是基本价值观培养的初始期,尤其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冲突时做出的正确行为选择。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和欣喜等个人情感,使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课后体验的步骤是:
①利用家庭、学校、社区氛围,向学生提出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到相关的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人物采访、对话交流、实地考察等,并发放反馈表,请求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和督促,填写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师根据有关反馈的情况予以及时地评价,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中产生新经验,发展自己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通过课后看周记、总结等形式去关注他们的真实体验。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本的《三自教育手册》(“三自”即自省、自律、自主发展的简称),要求他们通过“周周记”反思一周来的进步体会和不足之处,写下最不满的事、最开心的事和最想说的话,教师每周阅读一次并写下评语,这就能及时把握学生在生活中情感体验的脉搏,及时帮他们扶正在人生起步时的“方向盘”。
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说明本实验的操作。(见附录3)
三、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也进行了与前测同样的测试。
在2007年7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体验是学习的运用及对体验式教学中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意向等方面进行设问。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2。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是两组问卷没有明显差异。
体验式教学法实验后,在相同教学进度、教材、时间的前提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三次测验,试题、改卷是统一的。其中表格里实验组1和对照组1为第一次测验,实验组2和对照组2为第二次测验,实验组3和对照组3为第三次测验,第一次测验的时间为2006年11月(全级统一期中考试),第二次测验的时间为2007年2月(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市期末统考),第三次测验的时间为2007年7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三次测验的抽样分析。
例数均数标准差t值自由度p值
第一次测验实验组6080.44587.08114.5321250.000*
对照组5974.31788.6991
第二次测验实验组6075.61926.98222.0451250.043*
对照组5971.74197.1075
第三次测验实验组6076.55988.49283.3171240.001*
对照组5970.16548.7109
通过对三次测验成绩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检验,我们得出结果:第一次测验:t=4.532,p=0.0000<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第二次测验:
t=2.045,p=0.043<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第三次测验:t=3.317,p=0.001<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四、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效性讨论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效果
1、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体验式教学法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验情况来看也正是如此,学生普遍喜欢上体验式的思想品德课。
2、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关系,而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一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一受”关系。在体验教学中,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讲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师讲没讲完,管没管住,而是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使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被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3、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传统的教学,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听,留给学生自主分析、自主体验的时间很少,结果造成教学的实效性很低,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毫无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法刚好相反,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4、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法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生生的交流现象出现了,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感流露真实,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将来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体验式教学法体现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有力地调动了起来。体验式教学法倡导课前、课堂、课后探究学习,通过在课堂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相关的道德认识,改变了学生过去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奠定基础。七年级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无论是班徽设计,还是《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的编写,都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探究活动平台,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动手潜能被大大激发,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对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教师从中进行指导、点拨,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教学中大量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有时无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惟一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适当的机械记忆也有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时不好处理接受性学习内容和体验性学习内容的关系。还有我们在进行课外体验实践活动时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应付了事,使实践活动的效率不高等等。因此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使体验式教学法达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瓦西留克著,黄明等译:《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
3、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斯范梅南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构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郑金洲主编:《体验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3、楼江红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4、邝丽湛主编:《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模式》,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让思想教育课堂突发生命之光
- 下一篇:浅析在思想教育怎样构造和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