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虚拟社会与道德构建

时间:2022-04-06 08:32:00

导语:小议虚拟社会与道德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虚拟社会与道德构建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非人性化的特点;虚拟社会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自主精神、奉献精神、开放思想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但同时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因此,道德建设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以构造文明虚拟社会。

论文关键词:虚拟社会;道德;生长点;负效应

当今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想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网络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它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国家、各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国际互联网又称为因特网(Internet)。目前全球约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因特网,网民达1亿多人,并且每十个月翻一番。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及个人、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称它为“虚拟社会”或“网络社会”。

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在经济方面,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商贸信息迅速传递和经济单位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广泛沟通,加强了生产的计划性和Et的性。在政治领域,网络使得“侯门不再深”,它有利于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密切联系,有利于扩大民主与增强政府运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查询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在生活方面,人们的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通过网络发生改变,如在网上购物、求职、旅游、交友、聊天等。

这样一种虚拟的生存方式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虚拟社会自然也应该有自己的伦理规范。虚拟社会有哪些特点?对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我们必须跳出

“纯”技术的视域,对它作一番认真的探索。

虚拟社会主要是由电子空间所组成的。它不属于现实社会,但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它以现实社会为背景,从中分化出来,通过因特网相互交往而形成。虚拟社会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但它和现实社会相互补充,形成了人类新的生活环境。虚拟社会的特点如下:①虚拟性。虚拟社会是以虚拟“实在”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人退到了信息终端的背后,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隐匿。人们的行为也因此具有“虚拟化”和“非实体化”的特征。②自由性。网络自问世之日起便是一个以“无政府”为口号的公用网络。在这里,大众传媒逐步走向个体传媒。人们在网上自由选择信息,上载、信息,其间没有新闻审查和核实系统。在一人一机环境下,人们不必面对面直接打交道,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即他律。网上没有国家和地域界限,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域设卡、设点管辖和控制方式也不再起作用。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时空”。③开放性。网上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的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紧密联系起来。“诺亚方舟”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们不受时空限制,自由交往。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发生冲撞或相互融合。④非人性化。计算机网络虽为人的交往、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毕竟以网络为媒体,通过人机对话实现,这样少了一些直接交往的温情,即人的交往成为非人性化的。

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计算机网络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快捷、方便。虚拟社会作为新的生存空间,它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网络的广泛应用积极地推动着道德建设的进程,产生了许多新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

(1)自由、民主精神。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在虚拟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发言权,可自由表达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取舍,无须他人命令。可见,网络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使主体的自由、民主意识得到全方位提升,使道德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

(2)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它将世界上数以亿计的网络互联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各自分散管理。它没有中心,没有领导机构,没有人比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权力、阶层甚至地理位置、国家、民族都失去了意义。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提高道德主体的创造性。

(3)自主精神。传统的价值观主要是他律,而虚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是自律。网络是在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由网民自愿建立起来的。网民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必须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体,因此更多地需要“慎独”,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提升。

(4)奉献精神。网民在网上所获的信息是免费的。资源共享就要求所有的子网和计算机要无偿地为网络提供资源。因此,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资源共享意识,就没有网络。奉献精神是虚拟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

(5)开放思想。虚拟社会的开放性,使人类的道德认识沿封闭——半开放——开放——全开放的路线不断上升。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见一面的人们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在“电子社区”里,异质的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呈现在人们面前,经过频繁洗礼和自主选择,这些异质的东西在交往、学习、借鉴中达成共识、沟通和理解。因此网络强化了时代所需要的开放思想和开放意识。

网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害。“技术是一把锐利的双刃剑”,网络也类似于一柄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网络本意是从善的角度为人类服务,但却出现了异化。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德·J·汤因比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当用于恶的方面时,就增加了恶的力量。

网络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失望、危机、忧愁、痛苦;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物质殷实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性异化、情感危机。时下信息污染、黄毒猖獗、计算机病毒、“黑客”的天马行空、金融犯罪等不断发生,这些给伦理道德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人类不得不正视。

网络带来的负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淡化。虚拟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进入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从而往往有一种“特别自由”、“解放了”的感觉和想为所欲为的冲动,这易使人忘掉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明显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公布个人信息属个人言论和通讯自由,但其影响却是社会性、国际性的。也就是说,在有极大自由度的虚拟社会里,人们的责任范围超越了已有的范围,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例如,一个人在网上散布假信息,或进行人身攻击,这就浪费他人时间、浪费网络资源。而在网上发表反动言论,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则是违法的。

第二,道德冷谟。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双方都感受不到对方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使彼此忽略对方感情需要。在计算机既定程序左右下,人只能是被动的,而计算机程序编制是非人性的,这样使人在不自觉中患上了“精神麻木症”,失去了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虚拟社会里,人可在家里办公,在网上上学、购物等,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实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远,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情感。未来的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但是,如果人在丰富多彩但往往又模糊不清的情感世界中也因为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的话,则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及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

第三,信息污染。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因而必须充斥着颓废无聊的信息、谩骂、黄毒,等等。有人称网络社会是空间垃圾站,是最肮脏的地方。在网络世界里,人们面临着类似环境污染的信息污染黄毒侵害。《光明日报》头版刊载了《一位母亲呼吁——摘自一封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举报信》,该文报告,一位母亲的儿子原来品学兼优,因黄毒所害,精神恍惚,行为怪异,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是黄毒危害青少年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第四,个人隐私易遭侵犯。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专门机关才有权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嫌疑人进行监视、调查、取证,对其他人,他的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细节是通过分散的方式予以保密的。很少有人能对个人生活细节进行汇总,个人的隐私不会赤裸裸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但是,在网络社会里,人的生活成为“全盘的磁盘所记录的生活”。一旦个人的隐私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他人非法地获取,使个人的隐私权和自由权遭到破坏,构成对人的尊严的侵害。

第五,计算机网络犯罪。在网络帮助下,人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可以被隐蔽和纂改。在现实社会中,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较易判断,而在虚拟社会里,由于行为主体的隐匿性而导致模糊性,从而使问题变得相当复杂,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作出反应并采取制裁措施。近年来,制毒、侵犯知识产权、金融盗窃、敲诈勒索、计算机病毒、神奇的“黑客”等网络犯罪呈直线上升。

1999年4月全球60多万台计算机中毒,这种CIH病毒给全球的影响,让人心有余悸。扬州某银行被提走现金26万元,西安某银行遭黑客袭击,被盗80.6万元现金。

郑州两青年在网上散布“行长携巨款潜逃,银行支付困难”的谣言,致使郑州市交通银行营业网点出现“挤兑”现象,严重干扰了金融秩序,社会影响恶劣。黑客闯入白宫事件屡有发生。

但是,网上犯罪有隐蔽性,凡是可上网的地方都可以从容地进行犯罪;另外,网上犯罪还具有瞬时性,除了留下一闪即逝的电子脉冲外,常无迹可寻。这就向现有的科技、法规提出了挑战。从伦理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难题。

当然网络带来的负效应还有信息垄断,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相对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网络给人类会带来的灾难,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放弃网络,而应正确看待它带来的正负效应。正如火药的发明者发明火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但后来火药却成了杀人武器一样,网络在人类应用中发生了异化。若对网络灾害不加以制止,未来就可能成为人类的敌人。可见,虚拟社会需要一套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和运行机制。当然它不是对传统道德的抛弃,而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适应虚拟社会的新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和创新。

第一,建立系统的网络行为规范。针对传统道德规范约束的减弱,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行为规则,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六种不道德的行为类型;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十条戒律。各国为防止计算机犯罪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遏制计算机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开发高技术防毒软件,以净化网络空间。清华大学成功地开发了“五行卫士”防毒软件。它能识别什么是黄色的。这样的技术开发和推广有利于网络伦理建设。

第三,采用高科技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如防火墙(Fivewal1),可以防止非法者闯入。还可建立国家安全信息机构,它可进行病毒检测和防治、网络安全紧急处理。可建立国家信息和“信息高速公路警察队伍”,以维护计算机安全,打击非法入侵者。

第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有公共秩序和安全问题。技术是中性的,其善恶在于其背后的使用者。因此,应对网络使用者进行网络伦理教育,要求每个网民都应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要求每一个网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网络伦理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必修课,我们也可以借鉴。

第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如加强对网站、网吧的监督,依法取缔黄色网站和为非法行为提供便利的网吧,为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和上网场所,使其成为人们学习、娱乐、交流、休闲的文明场所。

总之,我们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它给人类带来的消极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开发网络新技术的同时,我们应着力制定有效的干预和防范措施,把“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意识贯彻到网络技术规划和发展的全过程中,使之达到真、善、美、利的统一,真正为我所用,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