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时间:2022-03-27 02:17:00

导语: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原因对策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fCNN1C1在京《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目益突出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我曾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9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言行不文明。

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渗透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言行随意放纵,甚至出口成“脏”,粗话痞话随手拈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有19.9%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和论坛中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2.网络欺骗行为。

有超过76%的大学生有过网络谎言行为。有21.7%的大学生认为欺骗对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有82.9%的人使用假名上网,而且其中有12%的大学生每次都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聊天室。有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与别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自我与现实中完全不一致。

3.网络成果剽窃行为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之余,也出现了网络剽窃问题。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购买、出售、传送和抄袭论文现象日益严重。调查显示,曾经至少有一次把网络上的文章下载下来不经过任何修改当成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对于网上抄袭论文,有40.8%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5.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抄袭过论文,有85%的大学生曾经通过网络下载拼凑论文。这种习惯如果蔓延下去,则必将冲击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诚信学术原则.为大学生日后参加工作埋下隐患。

4.浏览色情和暴力网站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就能浏览到色情网站。据有关专家调查,每天大约有两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部分大学生浏览色情网站之后,还在网友中传播,或在知心朋友中散布,或在寝室“卧谈会”上谈“体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寻找“色情网页”的队伍中,有的甚至还下载、剪辑、黄色图片资料。暴力信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暴力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游戏体现的.有40.9%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玩游戏,在游戏中可以无限制地攻击对方,拳打脚踢、器械袭击、甚至符种“现代武器”的使用,满足一部分大学生存现实巾不能实现的意愿。

5.沉迷网络恋爱。

当代,“网恋”一词已成为部分网民的口头弹,现实社会中与网友会面到恋爱、结婚的新闻也时有发生相信“网恋”的大学生占25.4%,有过“网恋”的有1.3%..网恋在大学生rfJ虽不具有普遍性,但社会影响比较大。对于这些有网恋行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进行网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精神慰藉”和“好玩”,分别占被调查者的83-3%和44.2%.而“真心找对象,谈朋友”的极少,只有21.6%。网恋行为发展为实际的会面而成为现实的恋爱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有网恋行为的大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与对方见过面,甚至有个别还与网友有过所谓的“一夜情”。这些对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强烈冲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l_网络本身的特点为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创造了机会

(1)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国际互联网中,英语的主导地位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滚滚而来的英语信息,接收这些信息.实际上就是一个被英美文化影响或同化的过程,这为英美文化在世界的盛行提供了可能。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在有限的时空投放无限的信息,进行网络文化的渗透。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更是把网络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他们借助互联网,散布各种自由化言论,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育,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或者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传播暴力凶杀、淫秽色情及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迷惑、腐蚀大学生.对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的形成产生冲击.使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倾斜、迷失。

(2)网络虚拟社区诱发不受道德约束的言行。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隐蔽性,对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辨别力较差、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为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所吸引。网络世界成为了他们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阵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巾有社会压力感的大学生,更是倾向于网络这块潇洒人生的乐园,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他们在网上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其所作所为也不为人所察觉,更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习惯的制约。这些无疑会使部分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并逐渐失去道德责任感.引发种种不良的行为。

(3)网络的开放性也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色情、凶杀、暴力信息垃圾充斥网络。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很难避免。这些不健康的信息扰乱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控,甚至有可能使个别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使大学生的网络失范成为可能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存在弱化的现象。长期以来,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把道德当作知识的倾向严重存在,不重视人格的培养,忽视道德习惯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从而导致不讲诚信、丧失良心、相互欺骗的行为在大学校园存在,以致他们的有些行为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

(2)高校教育管理上的漏洞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去监督。调查显示,对于“课堂上老师经常给你们讲要遵守网络道德吗?”,回答“是的”学生只有5.43%,有36.84%的学生回答是“从来没有”。对于“学校对学生上网有什么规定吗?”,选择“有”的只有22.93%,选择“不知道”的达22.58%,而选择“没有”的却占54.48%。可见,许多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很薄弱,很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些高校没有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能为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接受正统的教育、得到健康的休闲娱乐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不能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网站上来,使得学生被动地、麻木地接受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而盲目地采取网络行为。

(3)家庭教育的不当也是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说教往往多于表率,很多家长在网络中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榜样.他们教育孩子不要沉迷网络、要勤奋学习,自己却通宵达旦泡在网上:他们教育孩子在网络中要讲道德,自己却说不出网络道德到底是什么,并且在网络活动中随意放纵,言行毫无顾忌:他们教育孩子不能浏览色情网站、不能“网恋”,自己却在欣赏所谓的“”,有些家长甚至通过网络交友,与“网友”外出开房;他们教育孩子不要弄虚作假,自己却尔虞我诈,互相欺骗,虚假信息,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远离父母.只有假期才能与父母有交流的机会,有的甚至假期也不回家.他们骗父母说要在学校勤工俭学,其实是泡在网吧里。这样,家庭教育基本上就失去了机会,父母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天方夜谭。在远离父母控制的环境中,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当然就海阔天空、无所顾忌了,网络道德的失范也就无可避免。

3.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为网络道德的失范提供了可能

大学生虽然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但是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断乳期”和自我发现期,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向稳定的成熟期。这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他们渴望成长,渴望自立.有进取心,有竞争意识,很想向公众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然而,现实社会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却阻碍了大学生实现自我的努力,这种打击会使他们情绪低落,不知所措,产生孤独、苦闷、烦躁、焦虑和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于是渴望寻找发泄郁闷情绪的场所。网络的隐蔽性、无拘束性和虚拟性就正好迎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在网络中,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师长的说教,没有世俗的樊篱.大学生们的行为就变得为所欲为,他们以此宣泄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在网络虚拟社会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这很容易使得网络影响大学生今后的爱好和发展前途.导致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建立使用计算机网络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进行规范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标准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此后,又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规定》等,有效地减少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不久,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了“网络文明工程”.引起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4所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作文明网民的倡议书》,呼吁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中颓废、消极的东西,促进网络健康发展,永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我们要用网络道德规范来教育大学生,减少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2.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监控机制.做好信息把关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

国家相关部门要控制网络信息源头,过滤净化各种反动的、有害的垃圾信息,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才能解决网络管理的诸多难题。特别是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堵截反动电子刊物对大学生的侵扰,维护校园的政治稳定。

3.建立网络时代高素质的道德教育师资队伍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动力

新的形势要求德育师资队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如何在大学生自主范围内使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研究大学生网民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尽可能地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做到以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

4.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网络的个性化、虚拟化需要大学生洁身自好,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加强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形成标志是道德行为已经成为主体的自觉的自我选择、自我意愿,主体的非理性冲动和非道德行为无须他律的扼制,通过主体的自省和修养就能够抑制.其最高境界就是“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适度的他律.但更需要不断推进自律的水平。

(1)努力做到网络公德意识。大学生在上网时,应该做到不看、不听、不传播反动、色情、暴力和迷信的信息,不制造、发送垃圾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网络用语文明、健康,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只有抵制住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才有可能实现

(2)从自身做起.大学生应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明确自己的网络道德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自省,克服自己的恶念与恶习,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践行道德规范,把它内化为自我完善的追求,达到网络道德自律。大学生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网络,以负责的态度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运用网络信息时,我们要通过判断、选择、加工,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充分运用网络上的有益信息,为我们的学习服务,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上网有计划、有目的、有道德、有收获的“网络四有”大学生。

四、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虚拟社会。网络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以往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坚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有人称健康的网络环境是“绿色网络”.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只有全社会携起手来.努力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才能为大学生打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